第一百零三章 56师团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90小说网 www.90xiaoshuo.com,最快更新抗战之中国远征军最新章节!
日军一点都没有查觉到公路边的伏兵,他们在坦克的马达声及履带声中以最快的速度朝前推进……九五式坦克的时速为50公里,这种坦克似乎根本就赶不上汽车。
这就说明日军其实对追击**溃兵没有兴趣,他们的目标是腊戍、腊戍……正如张弛在地图上所写的日期4.29,日军56师团是要在4月29号赶到并攻下腊戍为天皇的生日献礼。
要知道棠吉距离腊戍足足有五百多公里,这就算是一天赶一百公里也得赶五天,而现在距离29号只有不到十天的时间,这还没算路上作战或是因公路桥梁被炸而停滞,或者坦克出故障维修所耽误的时间等等。
所以,日军其实是没时间追击溃兵……敌人溃退就正合他们的意,他们就可以直奔着目标前进,重要的是速度,速度!
历史上的日军56师团,就是在最后五天昼夜不停的猛赶四百公里,在这期间,就连56师团的师团长渡边正夫的体重都锐减了十几斤,可想而知56师团的普通士兵是什么情况了。
也正因为要速度,又或者日军连日来不停的赶路已经十分疲倦,又或者是暂55师的不堪一击使他们有了轻敌之心,所以日军这个小队一头就扎进了位于高处的堂吉。
九五式坦克带着“隆隆”声沿着公路爬上了陡坡,由于坡度的关系,里头的驾驶员甚至站在炮塔上坦克车长都看不到棠吉村里的情况,直到坦克头部重重落下时……围在路口的几辆坦克及装甲车霎时就出现在他们的面前!
日军的反应与那些溃兵看到这些坦克时的表情几乎一样,那一刻他们全都愣住,没想到他们一向轻视的对手中国人手里会有这么多坦克……不过这似乎并不意外,因为他们当初在色当河时就领教过中国部队工兵一团的坦克的历害,那时被围困在同古的200师就是在大批坦克的开路下突出了56师团的包围圈并且让56师团伤亡惨重。只不过他们还以为200师现在在中线平满纳一带不会出现在这里。
接着日军车长就回过神来,但他却没有下令坦克手射击或是做出反应,因为他知道已经来不及了……面前这些坦克都是装填好炮弹的,而九五式坦克的装甲甚至连那装甲车上的重机枪都挡不住。
他只来得及做一件事,就是轻轻骂了声:“混蛋!”
接着没有任何悬念的,一声炮响就将日军九五式坦克炸上了天,随后是一片并不密集的枪声,那一小队的日军很快就全都倒在了血泊之中。
之所以只有一声炮响而且枪声也不密集……是因为王麻子不想暴露棠吉的埋伏。
正如王麻子所希望的那样,对于这声炮响和并不密集的枪声,其后的大队日军把它视为一场追击中国溃军的小战斗,再加上王麻子又及时命令坦克将燃着大火的九五式坦克推到了坑里,于是日军主力根本就没有察觉到前方的侦察小队已经被全歼了,依旧又是汽车又坦克的一路朝前赶。
那是一条长龙,一眼望不到头的长龙……张弛在瞄准镜里看得清清楚楚。
此时的日军56师团已经与当初他们在色当河遭遇的56师团不一样了。
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们在色当河碰到的56师团是由山路骑着自行车三天赶了两百公里路的56师团,那时的56师团缺乏重装备。但是现在的56师团……他们已经是高度摩托化了,几乎没有看到有什么人是在地上行走的,不是在汽车上就是骑着摩托开着坦克,而汽车后还拖着一门门山炮。
更令人觉是讽刺的是,这些汽车还有许多是美式汽车……它们显然是从英军手里缴来的。
后来张弛才知道,这是日本缅甸方面军总司令河边正三为了让56师团能够快速穿插到腊戍所做的调整,他甚至都把辎重部队原本用于运输弹药和补给的汽车都调来给56师团使用,只求56师团能够快速穿插到腊戍切断中国远征军的后路。
日军这么做是危险的但却又是可行的。
说危险,那是因为把用于运输弹药和补给的汽车都调到前线,就意味着万一有什么状况日军很有可能就要面临补给跟不上的情况,这对于穿插部队甚至所有在缅甸的日军都会是一个潜在的危险。
说是可行,则是因为日军后勤补给的压力其实并不大。
首先是一路上的缅甸百姓会给日军提供补给,这些补给不只是食物,甚至还有缅甸人手里为数不多的汽油。
其次,当然就是一路上日军从英军手里缴获的战略物资可以说是不计其数,这其中也包括枪支弹药甚至还有坦克和装甲车。
再次,就是日本人早就从便衣那知道:腊戍是中国人的物资集散地,所有由国外通过中缅公路运往中国国内的物资大多都在这里转运。只要他们攻下腊戍,那缴获的物资完全可以弥补后勤的不足。
看到这情景,王麻子当即朝后头招了招手,让传令兵传下信息命令另外三个坦克队做好准备。
这想法与张弛一样……这下出现的可是大鱼,而且还是一大堆的坦克、汽车,尤其这时日军还没有重炮和飞机的俺护,于是要就给日军来一下狠的,一棒就要把日军这56师团打个半死。
剩下几支坦克部队接到命令当即就从丛林里缓缓开了出来……日军方向的坦克汽车马达声更响,所以他们倒不担心会暴露目标。
霎时四十余辆坦克和四十余辆装甲车就在村里摆开了阵势并做好了战斗准备,而日军那排着长龙看不到尾的车队还在朝前继续飞驰,全然不知道自己已经走向了鬼门关。
日军一点都没有查觉到公路边的伏兵,他们在坦克的马达声及履带声中以最快的速度朝前推进……九五式坦克的时速为50公里,这种坦克似乎根本就赶不上汽车。
这就说明日军其实对追击**溃兵没有兴趣,他们的目标是腊戍、腊戍……正如张弛在地图上所写的日期4.29,日军56师团是要在4月29号赶到并攻下腊戍为天皇的生日献礼。
要知道棠吉距离腊戍足足有五百多公里,这就算是一天赶一百公里也得赶五天,而现在距离29号只有不到十天的时间,这还没算路上作战或是因公路桥梁被炸而停滞,或者坦克出故障维修所耽误的时间等等。
所以,日军其实是没时间追击溃兵……敌人溃退就正合他们的意,他们就可以直奔着目标前进,重要的是速度,速度!
历史上的日军56师团,就是在最后五天昼夜不停的猛赶四百公里,在这期间,就连56师团的师团长渡边正夫的体重都锐减了十几斤,可想而知56师团的普通士兵是什么情况了。
也正因为要速度,又或者日军连日来不停的赶路已经十分疲倦,又或者是暂55师的不堪一击使他们有了轻敌之心,所以日军这个小队一头就扎进了位于高处的堂吉。
九五式坦克带着“隆隆”声沿着公路爬上了陡坡,由于坡度的关系,里头的驾驶员甚至站在炮塔上坦克车长都看不到棠吉村里的情况,直到坦克头部重重落下时……围在路口的几辆坦克及装甲车霎时就出现在他们的面前!
日军的反应与那些溃兵看到这些坦克时的表情几乎一样,那一刻他们全都愣住,没想到他们一向轻视的对手中国人手里会有这么多坦克……不过这似乎并不意外,因为他们当初在色当河时就领教过中国部队工兵一团的坦克的历害,那时被围困在同古的200师就是在大批坦克的开路下突出了56师团的包围圈并且让56师团伤亡惨重。只不过他们还以为200师现在在中线平满纳一带不会出现在这里。
接着日军车长就回过神来,但他却没有下令坦克手射击或是做出反应,因为他知道已经来不及了……面前这些坦克都是装填好炮弹的,而九五式坦克的装甲甚至连那装甲车上的重机枪都挡不住。
他只来得及做一件事,就是轻轻骂了声:“混蛋!”
接着没有任何悬念的,一声炮响就将日军九五式坦克炸上了天,随后是一片并不密集的枪声,那一小队的日军很快就全都倒在了血泊之中。
之所以只有一声炮响而且枪声也不密集……是因为王麻子不想暴露棠吉的埋伏。
正如王麻子所希望的那样,对于这声炮响和并不密集的枪声,其后的大队日军把它视为一场追击中国溃军的小战斗,再加上王麻子又及时命令坦克将燃着大火的九五式坦克推到了坑里,于是日军主力根本就没有察觉到前方的侦察小队已经被全歼了,依旧又是汽车又坦克的一路朝前赶。
那是一条长龙,一眼望不到头的长龙……张弛在瞄准镜里看得清清楚楚。
此时的日军56师团已经与当初他们在色当河遭遇的56师团不一样了。
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们在色当河碰到的56师团是由山路骑着自行车三天赶了两百公里路的56师团,那时的56师团缺乏重装备。但是现在的56师团……他们已经是高度摩托化了,几乎没有看到有什么人是在地上行走的,不是在汽车上就是骑着摩托开着坦克,而汽车后还拖着一门门山炮。
更令人觉是讽刺的是,这些汽车还有许多是美式汽车……它们显然是从英军手里缴来的。
后来张弛才知道,这是日本缅甸方面军总司令河边正三为了让56师团能够快速穿插到腊戍所做的调整,他甚至都把辎重部队原本用于运输弹药和补给的汽车都调来给56师团使用,只求56师团能够快速穿插到腊戍切断中国远征军的后路。
日军这么做是危险的但却又是可行的。
说危险,那是因为把用于运输弹药和补给的汽车都调到前线,就意味着万一有什么状况日军很有可能就要面临补给跟不上的情况,这对于穿插部队甚至所有在缅甸的日军都会是一个潜在的危险。
说是可行,则是因为日军后勤补给的压力其实并不大。
首先是一路上的缅甸百姓会给日军提供补给,这些补给不只是食物,甚至还有缅甸人手里为数不多的汽油。
其次,当然就是一路上日军从英军手里缴获的战略物资可以说是不计其数,这其中也包括枪支弹药甚至还有坦克和装甲车。
再次,就是日本人早就从便衣那知道:腊戍是中国人的物资集散地,所有由国外通过中缅公路运往中国国内的物资大多都在这里转运。只要他们攻下腊戍,那缴获的物资完全可以弥补后勤的不足。
看到这情景,王麻子当即朝后头招了招手,让传令兵传下信息命令另外三个坦克队做好准备。
这想法与张弛一样……这下出现的可是大鱼,而且还是一大堆的坦克、汽车,尤其这时日军还没有重炮和飞机的俺护,于是要就给日军来一下狠的,一棒就要把日军这56师团打个半死。
剩下几支坦克部队接到命令当即就从丛林里缓缓开了出来……日军方向的坦克汽车马达声更响,所以他们倒不担心会暴露目标。
霎时四十余辆坦克和四十余辆装甲车就在村里摆开了阵势并做好了战斗准备,而日军那排着长龙看不到尾的车队还在朝前继续飞驰,全然不知道自己已经走向了鬼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