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小说网 > 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 > 第3章 梦,要实现(3)
第3章 梦,要实现(3)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弃宇宙、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90小说网 www.90xiaoshuo.com,最快更新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最新章节!
去年我认识一个女老板。首先,她长得很美,35岁,容貌清丽,脸上的皮肤光滑紧致,吹弹可破,胸前四两肉一点也没下垂,腰围长年维持在24厘米,一身华服,气质出众;其次,她的家庭很美满,开了好几个公司的丈夫很爱她,对她温柔又大方,每到节日都会送她礼物,还有一个念幼儿园,长得非常萌的女儿;最后,她自己还事业有成,经营一家年赢利一千多万的百人公司。在外人看来她真的很幸福,人人都会羡慕她的生活,她就是众人羡慕嫉妒的对象,可是有一天她居然在网络上跟我说这样一句话:“我经常觉得生活很绝望,真的很令人绝望。”
我朋友的朋友张先生是一个台湾大老板,他父亲创立了一个大公司,他算子承父业的富二代,身家过亿。今年50岁的他每一个月都要在中国台湾、中国大陆、越南、新加坡等地的工厂飞来飞去,出差的同时也顺便旅游,吃吃喝喝玩玩,看起来过得非常潇洒。某一次朋友请吃饭,席间聊天,他说觉得自己很迷茫很疲惫,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干什么。做事业的激情已经褪去很多,再也找不回年轻时候拼命工作的激情了。然后又说起他一次旅行的经历。有一次他在阳朔旅行,遇到一个打着非洲鼓的流浪艺人,他看对方表演了很久,然后两个人聊天,他知道这个流浪汉非常自由,去过很多地方。他非常羡慕对方,特别想放下工作和他一起流浪,他觉得这才是他想过的人生。他第二次到阳朔,又去那条街上找那个流浪艺人,再也没有遇见,心里怅然若失。
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最近我很认真地看了一本书--坎宁安的《时时刻刻》,讲了三个女人的故事:弗吉尼亚·伍尔夫,20世纪20年代伦敦的天才作家;布朗太太,“二战”后住在加州的家庭主妇;克拉丽莎,20世纪90年代纽约的出版编辑。小说的结构无疑很创新,用“达洛维夫人”这一关联性将三个不同年代、不同家庭的女人放在同一时间维度里,用平行叙述的方式,一章讲述一个女人,错落有致,充满韵律美。但是在我看来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书的内容才是。很多人讲了女性主义、女性价值、女同性恋之类的,我觉得它的主题并不局限在女性这一群体上,而是更为宏大,讲人生,讲生活的本质,以及在认清生活本质之后你如何去热爱它。
伍尔夫给丈夫留下一封遗书:“我确信自己又要精神失常了,我感到自己无法再一次经受这样可怕的时刻……”离开家后,她在厚重的大衣口袋里装满了石头,走向了河心。她的尸体随着水流而下,最终被一座桥的桥桩挡住,她背对着河,脸贴着石头,然后一对母子从桥上经过。
劳拉·布朗刚刚给丈夫买好了生日礼物,并和三岁的儿子一起烤了生日蛋糕,她的腹内还孕育着另一条小生命。趁着丈夫还没有回来之前,她将儿子托给邻居照顾,一个人驾车出去,带着忐忑不安在旅馆租了一间单人房,然后躺在床上阅读《达洛维夫人》,想着原来死亡是如此容易,就像在旅馆订上一间单人房。
克拉丽莎为罹患了艾滋病的前男友--诗人托马斯举办了一场晚会,庆祝他拿到一项重要的诗歌大奖,当晚却目睹了托马斯跳楼自杀,然后看着他的尸体不知如何处置。
从表面上看来他们自杀的原因是:伍尔夫得了抑郁症。之前她崩溃过几次,这一次觉得无法再承受;劳拉·布朗受困于家庭主妇的角色,家庭生活让她感到窒息;托马斯得了绝症,无法尽展自己的才华。实际真正让他们自杀的原因是:受困于生活,对生感到厌倦。
我关注的友邻里面有几位专栏作家,其中有一位我时常会在《上海壹周》上看到他写得妙趣横生的小文。有一天他发了一条广播:“如今我过上了天天想死的生活”有豆友劝他好好休息一下,他补充了一句:“完全是一种对人生的,深深的,深深的倦意……”我特别能理解这种情绪,我自认为算得上积极乐观的人,但还是会时不时生出那种对生活无边厌弃的情绪来,说白了就是活腻了,实在过厌的感觉。我想其他人也一样吧,有从来就没有对生活厌倦的人吗?我认为当一个人活腻的时候就需要小死一次,这段时期很痛苦,如果熬过去了就继续活下去,如果熬不过去就会自杀。两千年前的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说:“人生不断学习生存,人生也不断学习死亡。”你需要一次次看透生活的本质,一次次学习死亡,才能好好地生存下去。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我一直以为当有一天我变得不普通了,比如拥有大把的财富,拥有令人艳羡的名望,我就不再需要面对普通的生活,就像《时时刻刻》里克拉丽莎在街上遇到电影大明星,渴望自己可以跟明星一样不平凡,过耀眼的生活。到那时,我将不再受困于生活的琐碎、无聊、恶心、龌龊、疲惫、压力、厌倦、忧伤、痛苦、虚无……我的生活一定充满光鲜、快乐、愉悦、舒服、安宁、幸福……可是我现在已然明白,无论我怎么努力,即便我名利双收,依然不能脱离普通的生活。只要我生而为人,我就受困于生活,甚至受困于幸福的生活,比如,我认识的那位美女老板。事实上我们所有的人都受困于生活,受困于这有限的时间和很快不再青春的肉身,受困于大大小小一切形式的责任,受困于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受困于生活中那些琐碎、无聊、恶心、龌龊……
与其说我害怕成为普通人,还不如说我害怕生活,害怕找不到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害怕不知道什么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当我必须面对物质生活上那些恼人的小事时,当我需要承担工作责任又想逃避时,当我不得不面对不喜欢的人又要假装热情时,我总是不停地在心里告诉自己:“这就是生活,你不要害怕生活!”
《时时刻刻》中引用了莎翁的诗歌:“不要再怕炎炎骄阳,也不要畏惧寒冬的肆虐。”我理解为不要畏惧生活中的一切,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统统都接受。如果我们不畏惧生活,我们将不畏惧一切,包括死亡,因为死亡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伍尔夫说:“亲爱的雷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地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
梭罗说:“生命并没有价值,除非你选择并赋予它价值。没有哪一个地方有幸福,除非你为自己带来幸福。”我以前觉得追求幸福、快乐才是人生的第一要义,后来才渐渐懂得幸福、快乐并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意义才是。寻求和建立意义,为意义而活,它可以帮助你走完人生,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更新更快速、充满选择和诱惑的时代。
罗曼·罗兰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但是这世间最难做到的就是“热爱生活”这四个字。
人,必须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并有勇气坚持下去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捕鱼人的故事:
有一个美国商人坐在墨西哥海边一个小渔村的码头上,看着一个墨西哥渔夫划着一艘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几尾大黄鳍鲔鱼。这个美国商人对墨西哥渔夫能抓这么高档的鱼恭维了一番,还问要多少时间才能抓这么多?墨西哥渔夫说,才一会儿工夫就抓到了。美国人再问,你为什么不待久一点,好多抓一些鱼?墨西哥渔夫觉得不以为然:这些鱼已经足够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
美国人又问:那么你一天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干什么?
墨西哥渔夫解释道:我呀?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几条鱼,回来后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我的日子过得既充实又忙碌呢!
美国人不以为然,帮他出主意,他说:我是美国哈佛大学企管硕士,我倒是可以帮你忙!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抓鱼,到时候你就有钱去买条大一点的船。自然你就可以抓更多鱼,再买更多渔船。然后你就可以拥有一个渔船队。
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然后你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工厂。如此你就可以控制整个生产、加工处理和行销。然后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矶,最后到纽约,在那里经营你不断扩充的企业。
墨西哥渔夫问:这要花多少时间呢?
美国人回答:十五到二十年。
墨西哥渔夫问:然后呢?
美国人大笑着说:然后你就可以在家当皇帝啦!时机一到,你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把你的公司股份卖给投资大众,到时候你就发啦!你可以几亿几亿地赚!
然后呢?
美国人说: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抓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
墨西哥渔夫疑惑地说:我现在不就是这样了吗?
先抛开马斯洛的五大需求层次理论来说(人的生理、安全需求满足后要发展更高层次的需求,一直到追求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这个故事中没有谁的选择是对,谁的选择是错的问题,只是不同选择,不同的人生罢了。虽然看起来终点都一样--在海边的小渔村过着优哉悠哉的生活,但是过程却完全不一样。如果你觉得安于现状是你想要的,那选择安于现状的生活就会让你幸福和满足;如果你不甘平庸,选择一条改变、进取和奋斗的道路,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你也一样会感到快乐。所谓的成功,即是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生活。最糟糕的状态莫过于当你想选择一条不甘平庸,改变、进取和奋斗的道路时却以一种安于现状的方式生活,最后抱怨自己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
人,必须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并有勇气坚持下去。
但是,你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生活吗?你说得清,道得明吗?
没有一步是浪费的
不知不觉我已经晨跑近2年了,虽然也有各种各样不想跑步的时刻:“哎呀,好累,今天不跑了。”“不行啊,今天太忙了,跑不成啦。”“又下雨了,没地方跑了”……但是就整体而言,还是持续跑下来,即使有的时候连续一个星期不跑步,下个星期我也会更努力一点,多多少少能补回一些之前没跑的里程数,尽管有的时候这种补跑形式只是一种减少内心罪恶感的方式而已。
但是我确实从跑步中得到了许多。我从跑步中得到的好处和生活感悟较之我在跑步上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多得多,简单的一句总结即是:回报多于付出。这种好事在世间应该难得一见吧,我们在生活中往往面临的尴尬是付出很多,得到很少,得到的成果总是比付出的努力要显得少,但是,这仅仅是“显得”而已,是我们在主观上的认知,事实并非如此。我相信只要付出,就会有得到。付出与得到之间是成正比的。有个成语叫“功不唐捐”,意思是没有一点儿努力是白白丢掉的。付出的努力在未来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某时、某地就会自行展现,我们要确信的只是这一点:今日努力了,将来就会有所得。我们常常觉得付出与得到不成比例是因为我们忘记了这一点:付出本身就是一种得到。“为一件事去付出”经历本身就是一种得到,一种人生意义的所在。
没有一点努力是白白丢掉的,同样地没有一步是浪费的。坚持跑步的人,每一步都有所得。我的跑步偶像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引用了毛姆的话:“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他说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说,“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某种类似观念的东西来。”我非常同意这种说法,因为我就从跑步中得到了许多可以应用在生活其他方面的道理。
真正喜欢的事情无须坚持
某乳品企业最近推出名为“平凡人的奥林匹克”的系列微电影,其中,第二支《跑吧老李》在上线当天点击量即突破75万。62岁的老李是马拉松发烧友,6年跑了25000公里,17个马拉松比赛。他说自己每天跑步的时间比坐着的时间多,他把跑步视为最大的快乐,把马拉松视为自己的节日。他不仅自己跑,还自建网站,通过网络募捐组织“海口马拉松赛”。他在短片中说:“常有人说我坚持得好,其实真正喜欢的事不用‘坚持’,让自己变得健康,真的很容易,不停地跑下去,就不会老。跑步可以沿途欣赏美景,享受运动的快乐,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谁健康,谁就能跑得更长远!”
“做真正喜欢的事情不用坚持。”这一点村上在谈跑步的书中也说道:“人生本来如此,喜欢的事儿自然可以坚持下去,不喜欢的事儿怎么也坚持不了。意志之类,恐怕也与‘坚持’有一丁点儿瓜葛。然而无论何等意志坚强的人,何等争强好胜的人,不喜欢的事情终究做不到持之以恒;做到了,也对身体不利。”村上君从1982年开始跑步,如今已经跑了30年,跑了无数次马拉松,成为跑步小说家,就是喜欢跑步的缘故。而我之所以能够晨跑近两年,也是因为喜欢,而不是什么坚持、毅力之类的。所以,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非常重要。因为喜欢,你不用苦苦坚持,也因为喜欢,你愿意投入时间、精力,长久以往获得成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一点同样适用在寻找爱人这件事上。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人,与之在一起,并不需要费力坚持,太过辛苦经营,只因为你们在一起是喜欢的、快乐的、充实的。在一起的时间越长,爱情如美酒一般变得愈加醇美。
计划不是最重要的,行动才是
随着这两年的电影、电视、网络、图书等传媒越来越提倡跑步这一运动,形成了一股“跑步热”的风潮,我身边的一些朋友知道我跑了近两年步之后,也都开始蠢蠢欲动,摩拳擦掌地准备加入这股“跑步热潮”。有一些朋友通过面谈或者打电话的方式告诉我,自己最近正在计划跑步,或者说自己做了一个一年的跑步减肥计划,每天几点到几点为跑步时间,一周至少要跑多少公里,一个月至少要跑几公里,跑了一个月希望减重多少斤等。不管他们的计划做得多么完美,但真正开始行动起来的人却寥寥无几。计划的定义是:“预先明确所追求的目标以及相应的行动方案的活动。”但是当你知道目标和行动却没有去追求目标,贯穿行动,那计划仅仅是计划而已,再好的计划如果没有行动都是零。无论计划是简单还是复杂,比如,你是计划晨跑一周还是晨跑一年,如果没有切实的行动,所有的计划都注定失败。与其计划着去失败,还不如不要计划,只要去做就好。我在跑步过程中很少做长期周密的计划,因为我的计划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每天早起去跑步。如果我每一天都做到这一点,那我的计划就实现了。
去年我认识一个女老板。首先,她长得很美,35岁,容貌清丽,脸上的皮肤光滑紧致,吹弹可破,胸前四两肉一点也没下垂,腰围长年维持在24厘米,一身华服,气质出众;其次,她的家庭很美满,开了好几个公司的丈夫很爱她,对她温柔又大方,每到节日都会送她礼物,还有一个念幼儿园,长得非常萌的女儿;最后,她自己还事业有成,经营一家年赢利一千多万的百人公司。在外人看来她真的很幸福,人人都会羡慕她的生活,她就是众人羡慕嫉妒的对象,可是有一天她居然在网络上跟我说这样一句话:“我经常觉得生活很绝望,真的很令人绝望。”
我朋友的朋友张先生是一个台湾大老板,他父亲创立了一个大公司,他算子承父业的富二代,身家过亿。今年50岁的他每一个月都要在中国台湾、中国大陆、越南、新加坡等地的工厂飞来飞去,出差的同时也顺便旅游,吃吃喝喝玩玩,看起来过得非常潇洒。某一次朋友请吃饭,席间聊天,他说觉得自己很迷茫很疲惫,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干什么。做事业的激情已经褪去很多,再也找不回年轻时候拼命工作的激情了。然后又说起他一次旅行的经历。有一次他在阳朔旅行,遇到一个打着非洲鼓的流浪艺人,他看对方表演了很久,然后两个人聊天,他知道这个流浪汉非常自由,去过很多地方。他非常羡慕对方,特别想放下工作和他一起流浪,他觉得这才是他想过的人生。他第二次到阳朔,又去那条街上找那个流浪艺人,再也没有遇见,心里怅然若失。
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最近我很认真地看了一本书--坎宁安的《时时刻刻》,讲了三个女人的故事:弗吉尼亚·伍尔夫,20世纪20年代伦敦的天才作家;布朗太太,“二战”后住在加州的家庭主妇;克拉丽莎,20世纪90年代纽约的出版编辑。小说的结构无疑很创新,用“达洛维夫人”这一关联性将三个不同年代、不同家庭的女人放在同一时间维度里,用平行叙述的方式,一章讲述一个女人,错落有致,充满韵律美。但是在我看来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书的内容才是。很多人讲了女性主义、女性价值、女同性恋之类的,我觉得它的主题并不局限在女性这一群体上,而是更为宏大,讲人生,讲生活的本质,以及在认清生活本质之后你如何去热爱它。
伍尔夫给丈夫留下一封遗书:“我确信自己又要精神失常了,我感到自己无法再一次经受这样可怕的时刻……”离开家后,她在厚重的大衣口袋里装满了石头,走向了河心。她的尸体随着水流而下,最终被一座桥的桥桩挡住,她背对着河,脸贴着石头,然后一对母子从桥上经过。
劳拉·布朗刚刚给丈夫买好了生日礼物,并和三岁的儿子一起烤了生日蛋糕,她的腹内还孕育着另一条小生命。趁着丈夫还没有回来之前,她将儿子托给邻居照顾,一个人驾车出去,带着忐忑不安在旅馆租了一间单人房,然后躺在床上阅读《达洛维夫人》,想着原来死亡是如此容易,就像在旅馆订上一间单人房。
克拉丽莎为罹患了艾滋病的前男友--诗人托马斯举办了一场晚会,庆祝他拿到一项重要的诗歌大奖,当晚却目睹了托马斯跳楼自杀,然后看着他的尸体不知如何处置。
从表面上看来他们自杀的原因是:伍尔夫得了抑郁症。之前她崩溃过几次,这一次觉得无法再承受;劳拉·布朗受困于家庭主妇的角色,家庭生活让她感到窒息;托马斯得了绝症,无法尽展自己的才华。实际真正让他们自杀的原因是:受困于生活,对生感到厌倦。
我关注的友邻里面有几位专栏作家,其中有一位我时常会在《上海壹周》上看到他写得妙趣横生的小文。有一天他发了一条广播:“如今我过上了天天想死的生活”有豆友劝他好好休息一下,他补充了一句:“完全是一种对人生的,深深的,深深的倦意……”我特别能理解这种情绪,我自认为算得上积极乐观的人,但还是会时不时生出那种对生活无边厌弃的情绪来,说白了就是活腻了,实在过厌的感觉。我想其他人也一样吧,有从来就没有对生活厌倦的人吗?我认为当一个人活腻的时候就需要小死一次,这段时期很痛苦,如果熬过去了就继续活下去,如果熬不过去就会自杀。两千年前的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说:“人生不断学习生存,人生也不断学习死亡。”你需要一次次看透生活的本质,一次次学习死亡,才能好好地生存下去。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我一直以为当有一天我变得不普通了,比如拥有大把的财富,拥有令人艳羡的名望,我就不再需要面对普通的生活,就像《时时刻刻》里克拉丽莎在街上遇到电影大明星,渴望自己可以跟明星一样不平凡,过耀眼的生活。到那时,我将不再受困于生活的琐碎、无聊、恶心、龌龊、疲惫、压力、厌倦、忧伤、痛苦、虚无……我的生活一定充满光鲜、快乐、愉悦、舒服、安宁、幸福……可是我现在已然明白,无论我怎么努力,即便我名利双收,依然不能脱离普通的生活。只要我生而为人,我就受困于生活,甚至受困于幸福的生活,比如,我认识的那位美女老板。事实上我们所有的人都受困于生活,受困于这有限的时间和很快不再青春的肉身,受困于大大小小一切形式的责任,受困于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受困于生活中那些琐碎、无聊、恶心、龌龊……
与其说我害怕成为普通人,还不如说我害怕生活,害怕找不到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害怕不知道什么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当我必须面对物质生活上那些恼人的小事时,当我需要承担工作责任又想逃避时,当我不得不面对不喜欢的人又要假装热情时,我总是不停地在心里告诉自己:“这就是生活,你不要害怕生活!”
《时时刻刻》中引用了莎翁的诗歌:“不要再怕炎炎骄阳,也不要畏惧寒冬的肆虐。”我理解为不要畏惧生活中的一切,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统统都接受。如果我们不畏惧生活,我们将不畏惧一切,包括死亡,因为死亡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伍尔夫说:“亲爱的雷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地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
梭罗说:“生命并没有价值,除非你选择并赋予它价值。没有哪一个地方有幸福,除非你为自己带来幸福。”我以前觉得追求幸福、快乐才是人生的第一要义,后来才渐渐懂得幸福、快乐并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意义才是。寻求和建立意义,为意义而活,它可以帮助你走完人生,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更新更快速、充满选择和诱惑的时代。
罗曼·罗兰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但是这世间最难做到的就是“热爱生活”这四个字。
人,必须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并有勇气坚持下去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捕鱼人的故事:
有一个美国商人坐在墨西哥海边一个小渔村的码头上,看着一个墨西哥渔夫划着一艘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几尾大黄鳍鲔鱼。这个美国商人对墨西哥渔夫能抓这么高档的鱼恭维了一番,还问要多少时间才能抓这么多?墨西哥渔夫说,才一会儿工夫就抓到了。美国人再问,你为什么不待久一点,好多抓一些鱼?墨西哥渔夫觉得不以为然:这些鱼已经足够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
美国人又问:那么你一天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干什么?
墨西哥渔夫解释道:我呀?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几条鱼,回来后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我的日子过得既充实又忙碌呢!
美国人不以为然,帮他出主意,他说:我是美国哈佛大学企管硕士,我倒是可以帮你忙!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抓鱼,到时候你就有钱去买条大一点的船。自然你就可以抓更多鱼,再买更多渔船。然后你就可以拥有一个渔船队。
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然后你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工厂。如此你就可以控制整个生产、加工处理和行销。然后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矶,最后到纽约,在那里经营你不断扩充的企业。
墨西哥渔夫问:这要花多少时间呢?
美国人回答:十五到二十年。
墨西哥渔夫问:然后呢?
美国人大笑着说:然后你就可以在家当皇帝啦!时机一到,你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把你的公司股份卖给投资大众,到时候你就发啦!你可以几亿几亿地赚!
然后呢?
美国人说: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抓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
墨西哥渔夫疑惑地说:我现在不就是这样了吗?
先抛开马斯洛的五大需求层次理论来说(人的生理、安全需求满足后要发展更高层次的需求,一直到追求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这个故事中没有谁的选择是对,谁的选择是错的问题,只是不同选择,不同的人生罢了。虽然看起来终点都一样--在海边的小渔村过着优哉悠哉的生活,但是过程却完全不一样。如果你觉得安于现状是你想要的,那选择安于现状的生活就会让你幸福和满足;如果你不甘平庸,选择一条改变、进取和奋斗的道路,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你也一样会感到快乐。所谓的成功,即是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生活。最糟糕的状态莫过于当你想选择一条不甘平庸,改变、进取和奋斗的道路时却以一种安于现状的方式生活,最后抱怨自己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
人,必须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并有勇气坚持下去。
但是,你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生活吗?你说得清,道得明吗?
没有一步是浪费的
不知不觉我已经晨跑近2年了,虽然也有各种各样不想跑步的时刻:“哎呀,好累,今天不跑了。”“不行啊,今天太忙了,跑不成啦。”“又下雨了,没地方跑了”……但是就整体而言,还是持续跑下来,即使有的时候连续一个星期不跑步,下个星期我也会更努力一点,多多少少能补回一些之前没跑的里程数,尽管有的时候这种补跑形式只是一种减少内心罪恶感的方式而已。
但是我确实从跑步中得到了许多。我从跑步中得到的好处和生活感悟较之我在跑步上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多得多,简单的一句总结即是:回报多于付出。这种好事在世间应该难得一见吧,我们在生活中往往面临的尴尬是付出很多,得到很少,得到的成果总是比付出的努力要显得少,但是,这仅仅是“显得”而已,是我们在主观上的认知,事实并非如此。我相信只要付出,就会有得到。付出与得到之间是成正比的。有个成语叫“功不唐捐”,意思是没有一点儿努力是白白丢掉的。付出的努力在未来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某时、某地就会自行展现,我们要确信的只是这一点:今日努力了,将来就会有所得。我们常常觉得付出与得到不成比例是因为我们忘记了这一点:付出本身就是一种得到。“为一件事去付出”经历本身就是一种得到,一种人生意义的所在。
没有一点努力是白白丢掉的,同样地没有一步是浪费的。坚持跑步的人,每一步都有所得。我的跑步偶像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引用了毛姆的话:“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他说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说,“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某种类似观念的东西来。”我非常同意这种说法,因为我就从跑步中得到了许多可以应用在生活其他方面的道理。
真正喜欢的事情无须坚持
某乳品企业最近推出名为“平凡人的奥林匹克”的系列微电影,其中,第二支《跑吧老李》在上线当天点击量即突破75万。62岁的老李是马拉松发烧友,6年跑了25000公里,17个马拉松比赛。他说自己每天跑步的时间比坐着的时间多,他把跑步视为最大的快乐,把马拉松视为自己的节日。他不仅自己跑,还自建网站,通过网络募捐组织“海口马拉松赛”。他在短片中说:“常有人说我坚持得好,其实真正喜欢的事不用‘坚持’,让自己变得健康,真的很容易,不停地跑下去,就不会老。跑步可以沿途欣赏美景,享受运动的快乐,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谁健康,谁就能跑得更长远!”
“做真正喜欢的事情不用坚持。”这一点村上在谈跑步的书中也说道:“人生本来如此,喜欢的事儿自然可以坚持下去,不喜欢的事儿怎么也坚持不了。意志之类,恐怕也与‘坚持’有一丁点儿瓜葛。然而无论何等意志坚强的人,何等争强好胜的人,不喜欢的事情终究做不到持之以恒;做到了,也对身体不利。”村上君从1982年开始跑步,如今已经跑了30年,跑了无数次马拉松,成为跑步小说家,就是喜欢跑步的缘故。而我之所以能够晨跑近两年,也是因为喜欢,而不是什么坚持、毅力之类的。所以,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非常重要。因为喜欢,你不用苦苦坚持,也因为喜欢,你愿意投入时间、精力,长久以往获得成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一点同样适用在寻找爱人这件事上。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人,与之在一起,并不需要费力坚持,太过辛苦经营,只因为你们在一起是喜欢的、快乐的、充实的。在一起的时间越长,爱情如美酒一般变得愈加醇美。
计划不是最重要的,行动才是
随着这两年的电影、电视、网络、图书等传媒越来越提倡跑步这一运动,形成了一股“跑步热”的风潮,我身边的一些朋友知道我跑了近两年步之后,也都开始蠢蠢欲动,摩拳擦掌地准备加入这股“跑步热潮”。有一些朋友通过面谈或者打电话的方式告诉我,自己最近正在计划跑步,或者说自己做了一个一年的跑步减肥计划,每天几点到几点为跑步时间,一周至少要跑多少公里,一个月至少要跑几公里,跑了一个月希望减重多少斤等。不管他们的计划做得多么完美,但真正开始行动起来的人却寥寥无几。计划的定义是:“预先明确所追求的目标以及相应的行动方案的活动。”但是当你知道目标和行动却没有去追求目标,贯穿行动,那计划仅仅是计划而已,再好的计划如果没有行动都是零。无论计划是简单还是复杂,比如,你是计划晨跑一周还是晨跑一年,如果没有切实的行动,所有的计划都注定失败。与其计划着去失败,还不如不要计划,只要去做就好。我在跑步过程中很少做长期周密的计划,因为我的计划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每天早起去跑步。如果我每一天都做到这一点,那我的计划就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