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小说网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 > 第10章 如何提高爱的质量(7)
第10章 如何提高爱的质量(7)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弃宇宙、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90小说网 www.90xiaoshuo.com,最快更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最新章节!
同样,温家宝总理的古诗文修养也让人津津乐道,他在每一次重大的记者招待会中,都会信手拈来一些诗句,为他清晰、严谨的讲话增添深情而动人的色彩——文化修养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本身,它还是完善的思维方式。
我国古典诗歌浩瀚如大海,璀璨如星河,每个人所接触的不过沧海一粟;并且对所接触的有限的篇章,我们也不敢说完全读懂了读透了——即便这样,已受益匪浅。
有一次,我看到圆圆上高中时写的一个小随笔,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从初中到现在,我在每一个摘抄本里都抄了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人说《红楼梦》是读不尽的,我认为,《长恨歌》也是读不尽的。”她有这样的感觉,我真的很欣慰——生活里有些美丽的爱好,那是怎样的一种滋润;人生中有些读不尽的东西,那是怎样的一种财富啊!
所以,我最后想说的是,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之外,他更有一个“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世界。让孩子多读些诗吧!
8 给孩子“犯错误权”
我上大学时,去一个亲戚家玩。亲戚刚刚三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已通过听录音带会复述很多童话故事。亲戚为此很自豪,让孩子给我讲一个,孩子也非常乐意在我面前一展身手。但孩子毕竟只有三岁,所以在很多地方词不达意,或情节上前后颠倒。我一边听一边纠正,告诉孩子这里讲得不对,那里用词错了。结果一个故事没讲完,孩子突然大哭起来。我在一瞬间莫名其妙,以为孩子被什么东西扎着了,忙着帮他去找。事后才知道自己的“纠错”正是那根扎痛孩子的针,虽是无意,却是粗暴地伤害了一个幼儿的自尊。
这件事让我后悔不已,记忆多年,内疚多年。到我亲自抚养一个孩子时,更能从女儿圆圆的每一种反应里,体悟到成年人对儿童的体谅之心是多么有必要。所以我在和孩子的相处中,基本上弃绝了“批评”,而是处处表现出“纵容”。
比如有一次,大约三岁的她和同龄的邻居小朋友婷婷、小哲一起在我家里玩。三个小家伙不管在谁家玩,只要聚在一起,就会玩得花样百出,热闹无比,把整个家弄得一片狼籍,我们几个家长一般都不在意。那天她们在我家玩了好久,我一边这屋进那屋出地干活,一边关照着她们。不知小家伙们最后是玩得太高兴了还是无聊了,我突然听见圆圆悄悄对另外两个小朋友说,咱们都穿鞋上床跳,专门气我妈妈。我一听,大吃一惊,然后心里大笑,故意做出大灰狼般恶狠狠的声音说“哈,我听见你们说什么了!”也许圆圆刚提议时,三个小家伙还都心怀忐忑,我这样一说,她们听出了我口气中的纵容,反而放心了,像听了指令似地,一起穿鞋上床,放肆地蹦跳起来,高兴得大叫。
我当然不会纵容圆圆天天上床不脱鞋,她也不需要我这样纵容。偶尔这样放纵一下,有什么不好呢。床单可以拆下来放到洗衣机中,很快就会变得干净,而童年的这份快乐,有什么能换到呢?童年如果没有一点调皮捣蛋和闯祸的记忆,那是多么苍白啊。
我和先生几乎不会因为女儿圆圆做错什么事而批评她。打了碗、尿了床、往墙上乱画等等,所有这些小事在我们看来都正常,我们甚至不会表现出吃惊,却是常常开个玩笑,化解孩子的尴尬。甚至当别人不小心弄得孩子尴尬,我们也会赶快想办法呵护孩子的面子。
大约圆圆四、五岁时,我们带她回内蒙古她奶奶家过春节。奶奶家住在牧区,没有自来水,院子里有口水井,日常用水就是从这口水井中打出来,提回家里,倒进厨房的大水缸中。水缸旁边放个长把小瓢,专门用来舀水。圆圆刚回去时,要洗手,脸盆里没有水,她不懂得用小瓢舀水,居然拿着脸盆直接伸进水缸里舀。脸盆外面可能较长时间没擦洗,比较脏,她这一舀,一大缸水都被污染了。我和她奶奶看见了,都下意识地惊呼一声,圆圆瞬间有些害怕和不知所措。见孩子这样,我们赶快笑笑说,没事,只会拧开水笼头接水的小朋友,还没有用大水缸的经验呢。然后告诉圆圆那个小瓢是干什么用的,并顺道给圆圆讲我们小时候都是用这种大水缸,长大后第一次见到自来水从笼头中流出来,是多么好奇。圆圆在和我们的交谈中,忘记了刚才闯的祸,马上就喜欢上了那把小瓢,用它舀着水,自己洗了手,然后又给院里鸡、羊、猪、牛各自的饮水池里加了水。她爸爸把大水缸中的水彻底换了一次,边提边说好久没提水了,神情就像打球一样兴高彩烈。
除了在这些小事上我们不会对孩子大惊小怪,在“大事”上她“犯错”了,我们也是同样的态度。
圆圆在三岁上幼儿园小班时,班里有几个孩子是全托,即晚上也住在幼儿园,家长一周来接一次。她可能对小朋友晚上住在幼儿园的生活有好奇,就跟我说她也想全托。我不赞成把孩子全托,再忙再累也没打算让她住宿,就对圆圆说全托不好,还是每天回家吧。但圆圆当时很想去,她后来又跟我说一次,我就同意了。给她买了寄宿需要的全套用品,如洗脸盆、床单被罩等。交了两个月的全托管理费,圆圆很兴奋地开始了她的“新生活”。三天后的周末我去接她时,圆圆看起来也开心,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到了周日下午时,她突然对我说,妈妈,你把幼儿园的洗脸盆拿回来吧。我问为什么,她说,放在幼儿园不好。我问为什么不好,她有些羞涩地滚在我怀里,一边给手中的布娃娃理头发一边撒娇,“妈妈去幼儿园把脸盆拿回来,床单、牙刷、牙膏都拿回来。”我笑了,明白了这个小家伙的鬼主意,于是赶快给她台阶下,问她,宝宝是不是晚上不想住幼儿园了?圆圆看我把窗户纸捅破了,又高兴又有些不好意思地点点头。我不想让孩子难堪,就说,好,不想住就不住了,妈妈明天去跟老师说一下,把东西拿回来。圆圆一下高兴得跳起来。
给她置办寄宿用的一套东西,再加上两个月的全托费,这对我们当时的收入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她只过了三天寄宿生活,就打退堂鼓了,这笔钱等于白花了。但我绝不会说“我当初不让你寄宿,你偏不听……”之类的话,更不会因为花了钱就坚持要孩子再寄宿两个月。待圆圆长大后,有一次回忆起这件事,她说这事她还记得清,当时之所以想寄宿,是听班里一位寄宿的小朋友说晚上老师给每个人发饼干,她只是很想得到饼干——这就是一个孩子的决策理由,而成人又有什么理由笑话它幼稚呢。
在圆圆成长中,她有很多这样的“决策失误”,这些“失误”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麻烦,甚至会增加一些我们的经济负担,但我们从不指责她,更不会惩罚她,最多简单和她分析一下事情,有时连简单的分析也免了。我们相信,每个“失误”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导,她只要感觉到了不对,就一定会从中收获经验和教训。
而且我们允许她在同一件事上犯两次甚至更多次错误,我们坚信,没有哪一次错误是白犯的,即使相同的错误,每一次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圆圆从小就显得非常懂事,很有主见。很多熟悉我女儿圆圆的亲友都说,圆圆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成熟大气甚至超过父母。这当然与她的天性有一定关系,但我相信,正是父母一直以来给她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使她的天性很少受到压抑,内在的心理秩序不曾被打乱,各种潜能才得以蓬勃有序地生长,青出于蓝胜于蓝。
童年需要“试误”,需要“不听话”。不允许孩子犯错误,要孩子事事听命于家长,这犹如不允许学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样,是以暂时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长久的、内在的完善。就一个孩子来说,他内心自信平和,比谨小慎微重要;凡事有好奇心,比凡事不出错重要;他有自我选择的勇气,比选择正确更重要。
培养一个完全“听话”的孩子是件可悲的事,当一个孩子事事听命于家长,处处循规蹈矩时,那不是教育成果,是生命中隐伏的久远的悲伤。
同样,温家宝总理的古诗文修养也让人津津乐道,他在每一次重大的记者招待会中,都会信手拈来一些诗句,为他清晰、严谨的讲话增添深情而动人的色彩——文化修养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本身,它还是完善的思维方式。
我国古典诗歌浩瀚如大海,璀璨如星河,每个人所接触的不过沧海一粟;并且对所接触的有限的篇章,我们也不敢说完全读懂了读透了——即便这样,已受益匪浅。
有一次,我看到圆圆上高中时写的一个小随笔,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从初中到现在,我在每一个摘抄本里都抄了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人说《红楼梦》是读不尽的,我认为,《长恨歌》也是读不尽的。”她有这样的感觉,我真的很欣慰——生活里有些美丽的爱好,那是怎样的一种滋润;人生中有些读不尽的东西,那是怎样的一种财富啊!
所以,我最后想说的是,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之外,他更有一个“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世界。让孩子多读些诗吧!
8 给孩子“犯错误权”
我上大学时,去一个亲戚家玩。亲戚刚刚三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已通过听录音带会复述很多童话故事。亲戚为此很自豪,让孩子给我讲一个,孩子也非常乐意在我面前一展身手。但孩子毕竟只有三岁,所以在很多地方词不达意,或情节上前后颠倒。我一边听一边纠正,告诉孩子这里讲得不对,那里用词错了。结果一个故事没讲完,孩子突然大哭起来。我在一瞬间莫名其妙,以为孩子被什么东西扎着了,忙着帮他去找。事后才知道自己的“纠错”正是那根扎痛孩子的针,虽是无意,却是粗暴地伤害了一个幼儿的自尊。
这件事让我后悔不已,记忆多年,内疚多年。到我亲自抚养一个孩子时,更能从女儿圆圆的每一种反应里,体悟到成年人对儿童的体谅之心是多么有必要。所以我在和孩子的相处中,基本上弃绝了“批评”,而是处处表现出“纵容”。
比如有一次,大约三岁的她和同龄的邻居小朋友婷婷、小哲一起在我家里玩。三个小家伙不管在谁家玩,只要聚在一起,就会玩得花样百出,热闹无比,把整个家弄得一片狼籍,我们几个家长一般都不在意。那天她们在我家玩了好久,我一边这屋进那屋出地干活,一边关照着她们。不知小家伙们最后是玩得太高兴了还是无聊了,我突然听见圆圆悄悄对另外两个小朋友说,咱们都穿鞋上床跳,专门气我妈妈。我一听,大吃一惊,然后心里大笑,故意做出大灰狼般恶狠狠的声音说“哈,我听见你们说什么了!”也许圆圆刚提议时,三个小家伙还都心怀忐忑,我这样一说,她们听出了我口气中的纵容,反而放心了,像听了指令似地,一起穿鞋上床,放肆地蹦跳起来,高兴得大叫。
我当然不会纵容圆圆天天上床不脱鞋,她也不需要我这样纵容。偶尔这样放纵一下,有什么不好呢。床单可以拆下来放到洗衣机中,很快就会变得干净,而童年的这份快乐,有什么能换到呢?童年如果没有一点调皮捣蛋和闯祸的记忆,那是多么苍白啊。
我和先生几乎不会因为女儿圆圆做错什么事而批评她。打了碗、尿了床、往墙上乱画等等,所有这些小事在我们看来都正常,我们甚至不会表现出吃惊,却是常常开个玩笑,化解孩子的尴尬。甚至当别人不小心弄得孩子尴尬,我们也会赶快想办法呵护孩子的面子。
大约圆圆四、五岁时,我们带她回内蒙古她奶奶家过春节。奶奶家住在牧区,没有自来水,院子里有口水井,日常用水就是从这口水井中打出来,提回家里,倒进厨房的大水缸中。水缸旁边放个长把小瓢,专门用来舀水。圆圆刚回去时,要洗手,脸盆里没有水,她不懂得用小瓢舀水,居然拿着脸盆直接伸进水缸里舀。脸盆外面可能较长时间没擦洗,比较脏,她这一舀,一大缸水都被污染了。我和她奶奶看见了,都下意识地惊呼一声,圆圆瞬间有些害怕和不知所措。见孩子这样,我们赶快笑笑说,没事,只会拧开水笼头接水的小朋友,还没有用大水缸的经验呢。然后告诉圆圆那个小瓢是干什么用的,并顺道给圆圆讲我们小时候都是用这种大水缸,长大后第一次见到自来水从笼头中流出来,是多么好奇。圆圆在和我们的交谈中,忘记了刚才闯的祸,马上就喜欢上了那把小瓢,用它舀着水,自己洗了手,然后又给院里鸡、羊、猪、牛各自的饮水池里加了水。她爸爸把大水缸中的水彻底换了一次,边提边说好久没提水了,神情就像打球一样兴高彩烈。
除了在这些小事上我们不会对孩子大惊小怪,在“大事”上她“犯错”了,我们也是同样的态度。
圆圆在三岁上幼儿园小班时,班里有几个孩子是全托,即晚上也住在幼儿园,家长一周来接一次。她可能对小朋友晚上住在幼儿园的生活有好奇,就跟我说她也想全托。我不赞成把孩子全托,再忙再累也没打算让她住宿,就对圆圆说全托不好,还是每天回家吧。但圆圆当时很想去,她后来又跟我说一次,我就同意了。给她买了寄宿需要的全套用品,如洗脸盆、床单被罩等。交了两个月的全托管理费,圆圆很兴奋地开始了她的“新生活”。三天后的周末我去接她时,圆圆看起来也开心,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到了周日下午时,她突然对我说,妈妈,你把幼儿园的洗脸盆拿回来吧。我问为什么,她说,放在幼儿园不好。我问为什么不好,她有些羞涩地滚在我怀里,一边给手中的布娃娃理头发一边撒娇,“妈妈去幼儿园把脸盆拿回来,床单、牙刷、牙膏都拿回来。”我笑了,明白了这个小家伙的鬼主意,于是赶快给她台阶下,问她,宝宝是不是晚上不想住幼儿园了?圆圆看我把窗户纸捅破了,又高兴又有些不好意思地点点头。我不想让孩子难堪,就说,好,不想住就不住了,妈妈明天去跟老师说一下,把东西拿回来。圆圆一下高兴得跳起来。
给她置办寄宿用的一套东西,再加上两个月的全托费,这对我们当时的收入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她只过了三天寄宿生活,就打退堂鼓了,这笔钱等于白花了。但我绝不会说“我当初不让你寄宿,你偏不听……”之类的话,更不会因为花了钱就坚持要孩子再寄宿两个月。待圆圆长大后,有一次回忆起这件事,她说这事她还记得清,当时之所以想寄宿,是听班里一位寄宿的小朋友说晚上老师给每个人发饼干,她只是很想得到饼干——这就是一个孩子的决策理由,而成人又有什么理由笑话它幼稚呢。
在圆圆成长中,她有很多这样的“决策失误”,这些“失误”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麻烦,甚至会增加一些我们的经济负担,但我们从不指责她,更不会惩罚她,最多简单和她分析一下事情,有时连简单的分析也免了。我们相信,每个“失误”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导,她只要感觉到了不对,就一定会从中收获经验和教训。
而且我们允许她在同一件事上犯两次甚至更多次错误,我们坚信,没有哪一次错误是白犯的,即使相同的错误,每一次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圆圆从小就显得非常懂事,很有主见。很多熟悉我女儿圆圆的亲友都说,圆圆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成熟大气甚至超过父母。这当然与她的天性有一定关系,但我相信,正是父母一直以来给她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使她的天性很少受到压抑,内在的心理秩序不曾被打乱,各种潜能才得以蓬勃有序地生长,青出于蓝胜于蓝。
童年需要“试误”,需要“不听话”。不允许孩子犯错误,要孩子事事听命于家长,这犹如不允许学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样,是以暂时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长久的、内在的完善。就一个孩子来说,他内心自信平和,比谨小慎微重要;凡事有好奇心,比凡事不出错重要;他有自我选择的勇气,比选择正确更重要。
培养一个完全“听话”的孩子是件可悲的事,当一个孩子事事听命于家长,处处循规蹈矩时,那不是教育成果,是生命中隐伏的久远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