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君王的旨意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弃宇宙、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90小说网 www.90xiaoshuo.com,最快更新天道:荀子传最新章节!
一大早,卜尹大夫给春申君送来一封兰陵县丞的紧急密报。禀报荀老夫子初到兰陵,不经大王和令尹应允,就擅自开仓放粮。春申君也收到荀子派人送来一封呈文。说兰陵大旱三年,饿殍遍野,如此严重的灾情,大王和令尹竟然在郢都闻所未闻,这表现出楚国朝廷的弊端。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敌国轻之,友国疑之,权谋同行,长此以往,而国势将不免削弱,最后就会灭亡。
卜尹感到荀子的行动比县丞更敏捷,但是对荀子的话语他不赞成,认为是危3耸听0
春申君的心情很沉重,因为荀子还说,县丞虽有隐灾不报之罪,乃大王与令尹不喜报忧,偏爱闻喜,以禀报政绩论功过、定升迁所逼迫。是大王与令尹轻礼义,失道德,酿成之大患。要春申君举一反三,对此
事深思。
荀子连大王和令尹也指责了,卜尹感到吃惊。他辩解说:“兰陵原为鲁国之地,才归属我楚国一年多,有旱灾也是过去的事情嘛!怎能责怪大王和令尹呢?”
春申君没有回答卜尹的话,却另有所思:“老夫子的话,发人深省呀!让郡县之长岁岁禀报政绩,本想以此来鉴别官吏的优劣,谁知道竟然酿成只报功、不报过,只报喜、不报忧的恶劣之风。兰陵大旱三年,我身为楚国令尹竟然一无所知,不能不引咎自责呀!”
卜尹问:“这么说,以后岁终禀报政绩的制度,就从此终止吗?”春申君说:“不不!还是荀老夫子讲得对,政绩不可不考,礼义道德更不可失。”
卜尹另有看法。他说:“令尹!以卑职看来,荀老夫子身为县公,没有大王与令尹的命令,擅自开仓放粮,这是越权!”
“面对灾情,时不可待,作为一县之长,权宜处之,大王不会见怪。”春申君原谅作为县公的荀子越权。
卜尹不同意春申君的态度:“令尹!假如朝中百官都仿效兰陵县公,各行其是,楚国还不四分五裂吗?我看,荀老夫子到了兰陵,这样大胆妄为,怕是有点自恃博学,藐视朝廷。”
春申君为荀子开脱:“民为本,食为天。荀老夫子能及时救民,乃是帮助朝廷,大王和我都应感谢他。今日我进宫去,将兰陵的事情如实禀报大王。假如大王怪罪,作为令尹,我要首先领罪。”
荀子在兰陵让县丞将乡老、里正数十名地方官吏召集到县衙厅堂,向他们严肃地讲话:“诸位乡老和里正,你们都管辖着几十户、上百户的百姓。兰陵百姓遭此罕见大难,你们应当与他们同舟共济,共渡时艰。如今,要做的最为要紧的事情,是不要再饿死人。天下什么最为宝贵?人。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天下?还有什么国家?还有什么君王和官员?兰陵是一块好地方,以后,兰陵要成为天下最富有的地方。谁来让它富有呢?还是人。所以,你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兰陵的每一个百姓都有口饭吃,不要再饿死。”
乡老、里正们一致频频点头。
荀子说:“假如是丰收年月,有口饭吃并不难。如今是灾荒年月,这件事情不易呀!国家粮仓里的粮食不多,还要防备打仗,不能再多放粮食。春天里逐渐日长夜短,你们要想办法,让百姓相互拆借,节(佥度荒,无论如何不能再饿死人。哪个乡,哪个里,饿死了人,本官要拿你们问罪!”
荀子踏着春日的阳光带领李斯、陈嚣等弟子到郊外去,寻找刚出土的野菜,带回来煮野菜粥。他告诉弟子们,兰陵这地方水土好,没有经过灾荒年月。他们只知道粮食、菜蔬、肉好吃。不知道野菜、树叶也能充饥。吩咐弟子们在兰陵街头,安上三口大锅,荀子站在大锅的旁边,亲自向众人大声介绍用野菜煮成的粥,分给大家品尝。还要大家回到家里去,也采些野菜、树叶度荒。
荀子告诉李斯、陈嚣:“我等不仅要为兰陵百姓的眼前思考,还要思考未来。要想办法,让百姓能够种上庄稼,以后好有饭吃。”
他让县丞找来兰陵的地图,听县丞介绍兰陵的地形状况。兰陵城枕陵前,珈水绕其东。西有温岭,北有文峰山,南部是平原。兰陵土质肥沃,地势平坦,农夫喜种谷子、高粱、稷子,兰陵美酒,远近驰名,家家都会酿造。过去兰陵是一个雨水河水都很充足的地方,不知道什么是干旱,也从来没有遭遇过旱灾。
荀子一边听县丞介绍,一边思考。夜晚,睡不着觉,他手举婚烛跪在兰陵地图前面仔细査看。曙光照进了县衙厅堂,荀子依然手端蜡烛眼望着地图思考。
县丞进门来,惊讶喊道:“啊呀!荀县公!天已经亮了!”
荀子急忙吹灭手中的蜡烛,问县丞:“你看兰陵东边的珈水是不是可用来灌田呀?”
县丞说:“荀县公!大旱三年,珈水也干了。即便水多,由低处向高处引水,谈何容易?”
荀子认真地说:“古有大禹治水,西门豹治邺,为何我等就不能治好兰陵?”
县丞摇头笑道:“老夫子,您不是治水的大禹,我也不是邺城的西门豹。天不下雨,您的学问再大,又有什么办法?”
门外突然传来高声呼唤大王诏书到!
荀子和县丞急忙出门,将手捧诏书面目严峻的宫人迎进县衙厅堂。荀子和县丞向宫人施礼跪拜,恭听宫人宣读大王诏旨:“大王诏曰:寡人闻兰陵大旱三载,饿殍遍野,心中甚为不安。兰陵县开仓放粮,虽然未报寡人知,姑念救民紧迫,不予追究。诏谕兰陵县公赈灾安民,立即设坛,代寡人祭天求雨,以解民忧!”
荀子心中一惊。心情沉重地起身,把宫人手中的诏书接下,又将宫人引到客厅。宫人问荀县公何时设坛祭天求雨呀?荀子心中不悦,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县丞接过话来,说我们立即照办。宫人起身要走。荀子礼貌地送宫人到县衙门外。
宫人礼貌回身告辞,说:“荀县公,祝你代大王祭天求雨好运!”回身上车离去。
荀子与县丞回到县衙,县丞感叹大王英明。自从开仓放粮那天起,他的心里一直捏着把汗。总害怕大王怪罪,掉了脑袋。如今大王不但不怪罪,还降下旨意,叫县公您代替他祭天求雨。
荀子没有说话,只是往来踱步,低头想着什么,那楚王的诏书摆放在几案上,荀子看也不看一眼。
少时,荀子把李斯和陈嚣叫来,指着几案上的诏书,冷冷地说楚王来了诏书,让我代他祭天求雨。”
李斯说:“老师,楚王关爱百姓,果然英明!”
“荒唐,荒唐!”荀子非常生气。
陈嚣诧异:“老师,您为何生气?……”
荀子说:“兰陵已经大旱三年,今天是五月十五,还没有下一滴雨水,百姓人心慌慌,我们设下祭坛,让百姓都在祭坛下面跪地求雨,大王坐在王宫中就可以心安了吗?”
李斯陈嚣均不解。
“愚昧!愚昧呀!”荀子手拍几案,几多愤慨,“君王用愚昧教导百
姓,百姓因愚昧而贫穷。如此,楚国何日才会富有,才会强盛?”
李斯劝道:“老师,弟子认为,大王有诏书到来,作为县公,就应当按诏书行事。”
荀子反问:“你说,这诏书下得对吗?”
李斯说:“弟子认为,楚王下诏书祭天求雨,为的是百姓,没有什么不对。”
荀子又问:“天上的雨是求下来的吗?”
“这……”李斯不能回答,他说,“老师,您不是常说要正名分吗?老师如今的名分是楚国县公,县公就应当遵从君王的敕命。”
荀子说:“是的,我如今是楚国的县公,是楚王的臣子。然而,怎样做一个臣子,你明白吗?一个臣子,遵从有利于君王的命令,那叫作顺君;遵从不利于君王的命令,那就叫作献媚。不遵从君王的命令,而做有利于君王的事,叫作忠臣;不遵从君王的命令,去做不利于君王的事,那叫作暴臣;不体恤君王的荣辱,不顾及国家的得失,偷合苟容以保持自身的禄位,拉拢私党,那叫作国贼。①你说,让我做一个什么样的臣子?是做一个忠于君王的臣子,还是做一个献媚君王的臣子?”“学生浅见,还是老师想得深远。”李斯感觉老师讲得很对,但转念又说,“老师,假如不遵从楚王的敕命,楚王若怪罪下来……”
荀子严肃地说:“一个真正忠心于国家的臣子,应该不盲目迎合君王的命令而违背国家的根本。这叫作从道不从君!”
李斯、陈嚣恭谨地站立,敬听荀子教诲。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这是人之最高德行。”荀子继续说,“李斯呀,人世间如果一切能以礼义来规范言行,而不是以君王或者是父母的话语来规范言行,那么儒道就完备了,即便是尧舜也不能比之更好!”
陈嚣感到老师的话精辟透彻,圆满完善,无懈可击,他看看楚王的诏书,又觉无奈:“老师,大王的诏书,该如何办呢?”
荀子直言:“不去管它。如今天旱无雨,百姓种不上庄稼。我身为县公,只能够让百姓摆脱愚昧,变得聪慧,绝不能用愚昧去误导百姓。”“老师,到山里找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便找到了,远水也不解近渴呀!”
荀子坚定地说:“就是找来一滴水,让百姓多种上一棵庄稼,也比做祭天求雨的蠢事好!”
一大早,卜尹大夫给春申君送来一封兰陵县丞的紧急密报。禀报荀老夫子初到兰陵,不经大王和令尹应允,就擅自开仓放粮。春申君也收到荀子派人送来一封呈文。说兰陵大旱三年,饿殍遍野,如此严重的灾情,大王和令尹竟然在郢都闻所未闻,这表现出楚国朝廷的弊端。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敌国轻之,友国疑之,权谋同行,长此以往,而国势将不免削弱,最后就会灭亡。
卜尹感到荀子的行动比县丞更敏捷,但是对荀子的话语他不赞成,认为是危3耸听0
春申君的心情很沉重,因为荀子还说,县丞虽有隐灾不报之罪,乃大王与令尹不喜报忧,偏爱闻喜,以禀报政绩论功过、定升迁所逼迫。是大王与令尹轻礼义,失道德,酿成之大患。要春申君举一反三,对此
事深思。
荀子连大王和令尹也指责了,卜尹感到吃惊。他辩解说:“兰陵原为鲁国之地,才归属我楚国一年多,有旱灾也是过去的事情嘛!怎能责怪大王和令尹呢?”
春申君没有回答卜尹的话,却另有所思:“老夫子的话,发人深省呀!让郡县之长岁岁禀报政绩,本想以此来鉴别官吏的优劣,谁知道竟然酿成只报功、不报过,只报喜、不报忧的恶劣之风。兰陵大旱三年,我身为楚国令尹竟然一无所知,不能不引咎自责呀!”
卜尹问:“这么说,以后岁终禀报政绩的制度,就从此终止吗?”春申君说:“不不!还是荀老夫子讲得对,政绩不可不考,礼义道德更不可失。”
卜尹另有看法。他说:“令尹!以卑职看来,荀老夫子身为县公,没有大王与令尹的命令,擅自开仓放粮,这是越权!”
“面对灾情,时不可待,作为一县之长,权宜处之,大王不会见怪。”春申君原谅作为县公的荀子越权。
卜尹不同意春申君的态度:“令尹!假如朝中百官都仿效兰陵县公,各行其是,楚国还不四分五裂吗?我看,荀老夫子到了兰陵,这样大胆妄为,怕是有点自恃博学,藐视朝廷。”
春申君为荀子开脱:“民为本,食为天。荀老夫子能及时救民,乃是帮助朝廷,大王和我都应感谢他。今日我进宫去,将兰陵的事情如实禀报大王。假如大王怪罪,作为令尹,我要首先领罪。”
荀子在兰陵让县丞将乡老、里正数十名地方官吏召集到县衙厅堂,向他们严肃地讲话:“诸位乡老和里正,你们都管辖着几十户、上百户的百姓。兰陵百姓遭此罕见大难,你们应当与他们同舟共济,共渡时艰。如今,要做的最为要紧的事情,是不要再饿死人。天下什么最为宝贵?人。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天下?还有什么国家?还有什么君王和官员?兰陵是一块好地方,以后,兰陵要成为天下最富有的地方。谁来让它富有呢?还是人。所以,你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兰陵的每一个百姓都有口饭吃,不要再饿死。”
乡老、里正们一致频频点头。
荀子说:“假如是丰收年月,有口饭吃并不难。如今是灾荒年月,这件事情不易呀!国家粮仓里的粮食不多,还要防备打仗,不能再多放粮食。春天里逐渐日长夜短,你们要想办法,让百姓相互拆借,节(佥度荒,无论如何不能再饿死人。哪个乡,哪个里,饿死了人,本官要拿你们问罪!”
荀子踏着春日的阳光带领李斯、陈嚣等弟子到郊外去,寻找刚出土的野菜,带回来煮野菜粥。他告诉弟子们,兰陵这地方水土好,没有经过灾荒年月。他们只知道粮食、菜蔬、肉好吃。不知道野菜、树叶也能充饥。吩咐弟子们在兰陵街头,安上三口大锅,荀子站在大锅的旁边,亲自向众人大声介绍用野菜煮成的粥,分给大家品尝。还要大家回到家里去,也采些野菜、树叶度荒。
荀子告诉李斯、陈嚣:“我等不仅要为兰陵百姓的眼前思考,还要思考未来。要想办法,让百姓能够种上庄稼,以后好有饭吃。”
他让县丞找来兰陵的地图,听县丞介绍兰陵的地形状况。兰陵城枕陵前,珈水绕其东。西有温岭,北有文峰山,南部是平原。兰陵土质肥沃,地势平坦,农夫喜种谷子、高粱、稷子,兰陵美酒,远近驰名,家家都会酿造。过去兰陵是一个雨水河水都很充足的地方,不知道什么是干旱,也从来没有遭遇过旱灾。
荀子一边听县丞介绍,一边思考。夜晚,睡不着觉,他手举婚烛跪在兰陵地图前面仔细査看。曙光照进了县衙厅堂,荀子依然手端蜡烛眼望着地图思考。
县丞进门来,惊讶喊道:“啊呀!荀县公!天已经亮了!”
荀子急忙吹灭手中的蜡烛,问县丞:“你看兰陵东边的珈水是不是可用来灌田呀?”
县丞说:“荀县公!大旱三年,珈水也干了。即便水多,由低处向高处引水,谈何容易?”
荀子认真地说:“古有大禹治水,西门豹治邺,为何我等就不能治好兰陵?”
县丞摇头笑道:“老夫子,您不是治水的大禹,我也不是邺城的西门豹。天不下雨,您的学问再大,又有什么办法?”
门外突然传来高声呼唤大王诏书到!
荀子和县丞急忙出门,将手捧诏书面目严峻的宫人迎进县衙厅堂。荀子和县丞向宫人施礼跪拜,恭听宫人宣读大王诏旨:“大王诏曰:寡人闻兰陵大旱三载,饿殍遍野,心中甚为不安。兰陵县开仓放粮,虽然未报寡人知,姑念救民紧迫,不予追究。诏谕兰陵县公赈灾安民,立即设坛,代寡人祭天求雨,以解民忧!”
荀子心中一惊。心情沉重地起身,把宫人手中的诏书接下,又将宫人引到客厅。宫人问荀县公何时设坛祭天求雨呀?荀子心中不悦,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县丞接过话来,说我们立即照办。宫人起身要走。荀子礼貌地送宫人到县衙门外。
宫人礼貌回身告辞,说:“荀县公,祝你代大王祭天求雨好运!”回身上车离去。
荀子与县丞回到县衙,县丞感叹大王英明。自从开仓放粮那天起,他的心里一直捏着把汗。总害怕大王怪罪,掉了脑袋。如今大王不但不怪罪,还降下旨意,叫县公您代替他祭天求雨。
荀子没有说话,只是往来踱步,低头想着什么,那楚王的诏书摆放在几案上,荀子看也不看一眼。
少时,荀子把李斯和陈嚣叫来,指着几案上的诏书,冷冷地说楚王来了诏书,让我代他祭天求雨。”
李斯说:“老师,楚王关爱百姓,果然英明!”
“荒唐,荒唐!”荀子非常生气。
陈嚣诧异:“老师,您为何生气?……”
荀子说:“兰陵已经大旱三年,今天是五月十五,还没有下一滴雨水,百姓人心慌慌,我们设下祭坛,让百姓都在祭坛下面跪地求雨,大王坐在王宫中就可以心安了吗?”
李斯陈嚣均不解。
“愚昧!愚昧呀!”荀子手拍几案,几多愤慨,“君王用愚昧教导百
姓,百姓因愚昧而贫穷。如此,楚国何日才会富有,才会强盛?”
李斯劝道:“老师,弟子认为,大王有诏书到来,作为县公,就应当按诏书行事。”
荀子反问:“你说,这诏书下得对吗?”
李斯说:“弟子认为,楚王下诏书祭天求雨,为的是百姓,没有什么不对。”
荀子又问:“天上的雨是求下来的吗?”
“这……”李斯不能回答,他说,“老师,您不是常说要正名分吗?老师如今的名分是楚国县公,县公就应当遵从君王的敕命。”
荀子说:“是的,我如今是楚国的县公,是楚王的臣子。然而,怎样做一个臣子,你明白吗?一个臣子,遵从有利于君王的命令,那叫作顺君;遵从不利于君王的命令,那就叫作献媚。不遵从君王的命令,而做有利于君王的事,叫作忠臣;不遵从君王的命令,去做不利于君王的事,那叫作暴臣;不体恤君王的荣辱,不顾及国家的得失,偷合苟容以保持自身的禄位,拉拢私党,那叫作国贼。①你说,让我做一个什么样的臣子?是做一个忠于君王的臣子,还是做一个献媚君王的臣子?”“学生浅见,还是老师想得深远。”李斯感觉老师讲得很对,但转念又说,“老师,假如不遵从楚王的敕命,楚王若怪罪下来……”
荀子严肃地说:“一个真正忠心于国家的臣子,应该不盲目迎合君王的命令而违背国家的根本。这叫作从道不从君!”
李斯、陈嚣恭谨地站立,敬听荀子教诲。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这是人之最高德行。”荀子继续说,“李斯呀,人世间如果一切能以礼义来规范言行,而不是以君王或者是父母的话语来规范言行,那么儒道就完备了,即便是尧舜也不能比之更好!”
陈嚣感到老师的话精辟透彻,圆满完善,无懈可击,他看看楚王的诏书,又觉无奈:“老师,大王的诏书,该如何办呢?”
荀子直言:“不去管它。如今天旱无雨,百姓种不上庄稼。我身为县公,只能够让百姓摆脱愚昧,变得聪慧,绝不能用愚昧去误导百姓。”“老师,到山里找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便找到了,远水也不解近渴呀!”
荀子坚定地说:“就是找来一滴水,让百姓多种上一棵庄稼,也比做祭天求雨的蠢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