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教育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大侠萧金衍
90小说网 www.90xiaoshuo.com,最快更新左岸读书最新章节!
对教育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身为老师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也许大家都知道中国式教育的缺陷,却没有根本的解决方法。教育的最佳方法常常被隐藏在大量的繁琐的现实教学中。下面引用李笑来老师的神奇教育中对英语学习和语文学习进行的一点探讨,相当有趣。
教育这东西,从来都是在失败中比较容易发挥作用——成功总是偶然却已经足够。教育的古怪之处在于,如果把学生当作天才去教育,学生几乎不会成为天才,但是,如果把学生当作弱智去教育,那学生肯定会变成弱智。
国内的英语教育就是典型的例子。英语课本,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本科,明显是基于精心的设计,但肯定是哪儿不对了,要么怎么人们到了本科毕业起码学了十年英语,却越学越差呢?以我个人的智力,很难想象出全面的解释。但起码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的。
整个中学英语教材,跨越六年的学习时期,却基于貌似合理可实际上荒谬的假设:一个中学生六年之内能够掌握的英语词汇是2500个左右。于是,一批又一批的孩子,把“熟练掌握2500词汇”当作自己的能力上限,按照要求把自己变成了从普通儿童变成了弱智青年。
母语习得过程中,小孩子是先学会听说,后学会读写的。开始学习写第一个字的时候一般大约是四五岁前后——父母教的。上小学,学会读写差不多1000个汉字,大约是在三年级左右(还记得那时候天天背着字典上学么?),而实际上,那个时候已经可以听懂新闻联播,看懂所有的电视剧了(除了大人们咿咿呀呀的感情啊,权术啊什么的——其实也没准)。
这是中国的情况。英美国家呢?有学者统计,在三年级的时候,孩子们能够读写的英文单词数量大约是1500个左右,而听够听说的词汇量远大于这个数字,大约是3500左右,还不包括大量的人名、地名、稀奇古怪的新时代名词(比如,电子游戏中的术语),以及成语、俚语等等。
如此看来,国内中学的英语教材,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是在强迫中学生完成原本小学三年级就应该完成的任务。直接的后遗症就是大规模的“弱智”(只是在英语方面)。六年之后,再过四年,经过本科教育之后,原本小学三年级就应该完成的任务已经彻底变成了“不可能完成之任务”(missionimpossible),词汇量要求为4500的四级考试就已经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是难以获得优良成绩的考试了,更不用说词汇量要求为6000的六级考试、8000的toefl/ielts考试、15000的gre考试了。
到了大学之后,英语学习变得更难。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大脑中所存在的思想变得更为复杂、丰富,于是,对表达所使用的语言的精度要求就呈指数级别增加。所以,在大学里,尽管不是绝对,但这个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所谓“口语流利”的学生往往并不是因为所谓的“英语好”而是因为“头脑简单”所以表达起来才那么容易。头脑不简单,却又运气不好所以小的时候没学好的人之中,最终只有少数人通过苦练才能过关。(苦练如我,也没完全过关,比如,发音狂难听)
上中学的时候,深感自己手里的语文教材比较“弱智”后来发现语文好的孩子都有共同的特征,就是几乎不看语文教材。老师在台上分析鲁迅的时候,语文书低下不藏另外一本书是大逆不道、天公难允的事情。读小说、杂志、翻大部头,成了大多数孩子获得语言知识的根本途径。语文教材,只不过是为了考试才看得东西。
几乎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现在是高一、高二的学生,就别把自己限制在高中英语教材所圈定的范围内。现在互联网很发达,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原版书籍(这一点哪怕在5年前都不是很容易做到),拼命读原版书吧。精读任何一本书,都可以(至少)熟练掌握2500以上的词汇量,高一上学期开始连续三个学期,读上至少十本原版书籍,到了高二下学期,什么toefl/sat考试,几乎都可以稍加准备之后所谓高分就会手到擒来——那就可以到美国享受本科教育(注意,是享受)。
经常听说“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也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这句话要是从一个跳大神的嘴里说出来或许可能更靠谱一些。好像从来没有哪个真正有成就的人是靠“潜能”或者“潜意识”才成功的。不信就想想达尔文、牛顿、威廉杰姆斯、爱因斯坦、爱迪生、米尔顿弗里德曼、托马斯索威尔、理查德道金斯、霍金中国的大家更熟悉,列出来足够一本书。
高中学生读大部头的英文原著,不是所谓的“发挥潜能”而只不过是一个正常的孩子没有把自己当作“弱智”对待。其实,教材设计者肯定不是故意的,没必要怪人家。古今中外,就没有过哪种教育体制是完美的、合理的、总是奏效的。所以,教育实际上使自己的事情。自己早一天觉悟,就早一天挣脱枷锁,就多一天的自由。
如果,你早就不是高中生了,也别难过,从今天开始也不晚,从今天开始不把自己当作“弱智”或者准确地说,跳出人为制造的“弱智标准”——做一个正常人。
对教育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身为老师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也许大家都知道中国式教育的缺陷,却没有根本的解决方法。教育的最佳方法常常被隐藏在大量的繁琐的现实教学中。下面引用李笑来老师的神奇教育中对英语学习和语文学习进行的一点探讨,相当有趣。
教育这东西,从来都是在失败中比较容易发挥作用——成功总是偶然却已经足够。教育的古怪之处在于,如果把学生当作天才去教育,学生几乎不会成为天才,但是,如果把学生当作弱智去教育,那学生肯定会变成弱智。
国内的英语教育就是典型的例子。英语课本,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本科,明显是基于精心的设计,但肯定是哪儿不对了,要么怎么人们到了本科毕业起码学了十年英语,却越学越差呢?以我个人的智力,很难想象出全面的解释。但起码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的。
整个中学英语教材,跨越六年的学习时期,却基于貌似合理可实际上荒谬的假设:一个中学生六年之内能够掌握的英语词汇是2500个左右。于是,一批又一批的孩子,把“熟练掌握2500词汇”当作自己的能力上限,按照要求把自己变成了从普通儿童变成了弱智青年。
母语习得过程中,小孩子是先学会听说,后学会读写的。开始学习写第一个字的时候一般大约是四五岁前后——父母教的。上小学,学会读写差不多1000个汉字,大约是在三年级左右(还记得那时候天天背着字典上学么?),而实际上,那个时候已经可以听懂新闻联播,看懂所有的电视剧了(除了大人们咿咿呀呀的感情啊,权术啊什么的——其实也没准)。
这是中国的情况。英美国家呢?有学者统计,在三年级的时候,孩子们能够读写的英文单词数量大约是1500个左右,而听够听说的词汇量远大于这个数字,大约是3500左右,还不包括大量的人名、地名、稀奇古怪的新时代名词(比如,电子游戏中的术语),以及成语、俚语等等。
如此看来,国内中学的英语教材,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是在强迫中学生完成原本小学三年级就应该完成的任务。直接的后遗症就是大规模的“弱智”(只是在英语方面)。六年之后,再过四年,经过本科教育之后,原本小学三年级就应该完成的任务已经彻底变成了“不可能完成之任务”(missionimpossible),词汇量要求为4500的四级考试就已经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是难以获得优良成绩的考试了,更不用说词汇量要求为6000的六级考试、8000的toefl/ielts考试、15000的gre考试了。
到了大学之后,英语学习变得更难。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大脑中所存在的思想变得更为复杂、丰富,于是,对表达所使用的语言的精度要求就呈指数级别增加。所以,在大学里,尽管不是绝对,但这个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所谓“口语流利”的学生往往并不是因为所谓的“英语好”而是因为“头脑简单”所以表达起来才那么容易。头脑不简单,却又运气不好所以小的时候没学好的人之中,最终只有少数人通过苦练才能过关。(苦练如我,也没完全过关,比如,发音狂难听)
上中学的时候,深感自己手里的语文教材比较“弱智”后来发现语文好的孩子都有共同的特征,就是几乎不看语文教材。老师在台上分析鲁迅的时候,语文书低下不藏另外一本书是大逆不道、天公难允的事情。读小说、杂志、翻大部头,成了大多数孩子获得语言知识的根本途径。语文教材,只不过是为了考试才看得东西。
几乎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现在是高一、高二的学生,就别把自己限制在高中英语教材所圈定的范围内。现在互联网很发达,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原版书籍(这一点哪怕在5年前都不是很容易做到),拼命读原版书吧。精读任何一本书,都可以(至少)熟练掌握2500以上的词汇量,高一上学期开始连续三个学期,读上至少十本原版书籍,到了高二下学期,什么toefl/sat考试,几乎都可以稍加准备之后所谓高分就会手到擒来——那就可以到美国享受本科教育(注意,是享受)。
经常听说“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也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这句话要是从一个跳大神的嘴里说出来或许可能更靠谱一些。好像从来没有哪个真正有成就的人是靠“潜能”或者“潜意识”才成功的。不信就想想达尔文、牛顿、威廉杰姆斯、爱因斯坦、爱迪生、米尔顿弗里德曼、托马斯索威尔、理查德道金斯、霍金中国的大家更熟悉,列出来足够一本书。
高中学生读大部头的英文原著,不是所谓的“发挥潜能”而只不过是一个正常的孩子没有把自己当作“弱智”对待。其实,教材设计者肯定不是故意的,没必要怪人家。古今中外,就没有过哪种教育体制是完美的、合理的、总是奏效的。所以,教育实际上使自己的事情。自己早一天觉悟,就早一天挣脱枷锁,就多一天的自由。
如果,你早就不是高中生了,也别难过,从今天开始也不晚,从今天开始不把自己当作“弱智”或者准确地说,跳出人为制造的“弱智标准”——做一个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