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呵我的美丽乡愁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90小说网 www.90xiaoshuo.com,最快更新淡若云白文集最新章节!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愁席慕蓉
雨季
家乡这条河水一到雨季就要放肆一回。白茫茫的大水和绿绿的草原连成一片。根本分不清河道还是草原,漫天都是水色。牛儿被隔到河对岸望着大水哞哞直叫,不敢回来。找牛的女人,男人,孩子,不会游泳,隔着水气弥漫的河,着急的喊着那边牛儿。河两岸的人和牛忙乱无招。
半夜,村里安排人打更防汛。嘱咐各家的男人不要睡的太实,别让大水冲进被窝里,把人和被窝都卷走的时候还在打呼噜。到是小孩儿们跑前跑后又蹦又跳。象是过年,一直闹到后半夜也不肯回家睡觉。还是被大人拽着耳朵拎回家,按到凉爽的土炕上,才肯静下来。听着哗哗的水声,就在耳朵根子旁边低吼,反而老老实实的睡着了。
第二天,还没醒来,房头的麻雀又开始呱噪起来。起来穿上衣服推开门,自家的牛儿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回来了。站在门外,不声不响的低头啃杖子边的绿草呢。听不见水声,来到河边,水却消了,回到槽里,安稳的往常一样静静的流着,村口的木头桥也露出身子,干干净净的连着两端的沙石路,居住在桥底的燕子,时不时的留连,飞旋,鸣叫着三五成群,进进出出。在水面捕捉昆虫,养育后代。
要不是看路上还有水冲过的湿痕,和还没完全直起腰的草,谁会想到,昨天夜里,这里的水有多吓人。大人们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又去干活了。剩下那些孩子在河边玩。头一天晚上水大时,没敢来河边的孩子,现在也悄悄的凑到了桥边,一起抓大水过后留在泥洼里的泥鳅和拉拉古。有几个调皮的孩子在这里跟着大人们身后忙乱着,夸张的对胆小的孩子们描述他们昨天见到的水是多么的可怕。那些胆小的孩子们崇拜的看这几个不要命的偶像在那里手舞足蹈。
一旁的河水安稳的躺再河槽里,哗哗的流着,笑呵呵的应和着孩子们天真的笑声,天特别蓝。
最稀罕的是两条腿儿的人
我的家,是这个草原的老住户。早在一百年前,老祖爷爷年轻在闯关外的时候,发现这是块宝地,有山有水,地土肥沃,人烟稀少,战乱又少,就回山东老家不远万里把全家都迁到这里。作为那时的移民,在这片草原上,能见到的土著也就是几十户沙俄后裔。他们热情奔放,对人友好,老祖爷爷一家来后就和他们一起在草原上牧羊牛放马,一起捕鱼打猎。
每逢春天河水开化,大雁成群结队的来了,野鸭在草原上到处落蛋,泡子里的鲫鱼瓜子挤的直往岸上蹦,狍子见人不知道害怕,不知道跑,这一带说人憨的俚语“傻狍子”是不是这个由来呢。还听老人们讲,现在只有在界河才能见到的大马哈鱼,宾馆饭店都难见到的哲逻鱼、细鳞鱼,那时在我们屯子边的这条不到二十米宽的得耳布尔河里随处都可以见。
那时,人们最稀罕的是两条腿的腿的人。这里没有旅店,也没有饭店,再远的异乡人来到这里,不论走到谁家,都可以放心住下。冬天,零下四五十度的大雪地,一米多厚的雪,交通阻塞几十上百里地都不一定见到个人影,这里的人们,看到个人,不管认不认识,见没见过面,第一句就是问人家吃没吃饭,冷不冷,饿不饿,然后热情的把人拽回家,给烧热炕头,给做好吃的,大碗盛饭,大碗喝酒,全家人围前围后嘘寒问暖,热热乎乎,就是害怕人家会冻死或饿死在外面。
后来我们的家族人丁兴旺,有了爷爷,有了爸爸,有了哥哥和我。冷还是照样冷。这些故事都只能坐在木头垛里旺旺的炉子边上听父辈们讲了。
木头垛儿
爸爸花了三年的时间盖起的松木垛儿,是我们的新家。这种建筑是跟俄罗斯族学的。他们把这个叫做木刻楞。屋子里外都是木头结构的,看上去到象是小孩子搭的积木。把用上好的原木剥干净树皮,一层层罗起来,墙壁接口处,在木头上做好咬槽,让木头们上下自然的咬合在一起结实的垒起来,木头中间的木缝用一种当地叫做“毛耗”的地衣晾干后塞严。在这个长方体状的建筑上在加上房盖(用一种特制的刀将松木原木破成的木板做的房盖),就是地道的木刻楞了,比起蒙古包,它是草原上的宫殿。这里有很多人家都是住这种房子。
木刻楞的屋子里,都有炉子,火墙子。炉子是用来生火做饭的,火墙是用来排烟取暖的。炉子旁边立着火钩子,小煤铲。火钩子可以钩炉圈,小煤铲可以扒灰。火墙是个伟大的发明。一则可以使炉子里一些不充分燃烧物充分燃烧,利用他们的余温还可以足足给屋子取暖,帮人们抵御严寒,另一方面还可以环保,让灰烬彻底燃烧。这些知识都是人们适应北方严冬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总结出来的。
时下,已经不提倡用耗用大量的木材盖这种木刻楞,但是,作为一种文化风俗,保留下来给人看也是极其养眼的。村里木刻楞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的红砖绿瓦钢筋水泥代替了他们,只有很少一部分和父亲一样的人保持着祖上的原汁原味的认知习惯和生活习惯。他们固执的坚持着,努力的保持着这些就要消失在人们视线之外的文明。用他们的坚持提醒人们不要遗忘这些他们曾经的伙伴。
院子园子井
家里的院子很小,除了屋后那一丁点儿园子外,房前有一个不大的小院子,中间留了一条走路的砖道。两边堆满了烧火的破木头,爸爸做活剩下的旧铁头。留下不多的空地,是两个人争夺的地盘,各人心里各有各的盘算,妈妈准备在上面用木头加两个猪圈,养几窝老母猪。爸爸算计着在哪里放他的鱼网。往往是妈妈下手快,先埋下木桩子,把地方占下了,父亲回家一看,地方被占了,冲着正干活的妈妈就嚷嚷,嫌妈妈占了他的地方,妈妈先是回他几嘴,然后就不理他了。
这里吃水一直是老大难问题。都要去河里用水桶挑回家,很不方便。为了用水方便,妈妈亲手在房后挖了一眼井。这眼井前前后后二十几年里,挖了三次才出水。这井啊,是不是也和人一样讲缘分。水的问题解决了。园子的生命就来了。菜畦子的黄瓜和柿子也开始用地膜种植了。旁边,院子里,加满了猪圈。猪圈里的十几头猪在睡觉。地膜上的柿子辣椒在生长。
因为家里园子太小,妈妈用车祸后没有完全恢复的伤腿在村外山坡上钢板似的生荒地上挖出来的两亩菜园。这块园子都开在山坡的南面,底下就是小河,河对岸是数不尽的灌木,小河水清清浅浅,一年四季有着受用不尽的好处。夏天这里稠李子树,酸钉子树,刺面果树,面果树,花开的密密压压的,柳条上抽出的嫩绿,油光光的透着,郁郁葱葱的树冠让人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那个倒着的“亭亭的舞女的裙”
俗话说,人勤地不懒。这片地在妈妈无微不至的照料下竟然长的格外好,除了全家的吃菜,妈妈还能拿到街上卖一些钱,补贴家用。
坐井观天
七月份的夏天,每家窗前屋后都有几块种满柿子、辣椒、茄子、黄瓜鲜活水灵的菜畦子。屈叔叔家是住我家隔壁的邻居,分割两家菜园子中间栅栏是极矮的柳树毛子在地上插成的,也就是为做个样子,比五六岁的孩子高不到哪里去。妈妈和屈婶婶经常会站在园子里唠嗑。我和哥哥围着妈妈,和屈婶婶身后的小杰老辉眉来眼去,我们在大人们兴高采烈的眼皮子底下,暗中会意玩的时间和方向,并做了极好的沟通。
晚上刚放学回来,八岁的哥哥兴冲冲的跟我说,天黑后要告诉我什么是“坐井观天”屈叔叔家的窗帘放下来了,屋子里亮起了电灯。哥哥神秘西西的指示我跟在他后面蹲在离屈叔叔家窗户最近的墙根儿下的暗影里,并示意我绝对不要出声,墙根被白天的太阳晒的暖和和的,象屋里妈妈烧好的火炕。哥哥开始用树枝子扫屈叔家的窗户,窗帘动了,是小杰撩起来看看又放下。屋子里屈叔叔说:“明明听到动静。”屈叔叔又撩开窗帘,我和哥哥吓的堆在墙根里,大气儿不敢出,屈叔叔伸头看了好一阵儿也没发现什么就把头缩里回去。
过一会,哥哥拿起一把黑土,扬在屈叔叔家的玻璃上。这回确切了,屈叔叔从屋子里走出来站在园子里大声问,是谁半夜敲他家玻璃,不让人睡觉,真不象话。哥哥的那把土好象扬在了屈叔叔的脸上。妈妈听到了声音从屋子里走出来,问:“怎么了?”妈妈一低头,看见哥哥和我蹲在墙根儿吃吃的笑,就明白了。妈妈说:“哎,是孩子淘气。这么晚,我说他俩怎么不睡觉,跑到哪里去了呢。原来在这里祸害人。”屈叔叔笑了。“哦,原来是这两个小家伙。”“还不出来,都看到你们了。”我和哥哥蹑手蹑脚的从墙根里站出来,紧说:“不是我们干的,不是我们干的。”然后,落荒而逃的钻进屋里,一头倒在炕上哈哈大笑。哥哥告诉我说:这就是坐井观天了。
剩下的事情妈妈怎么和屈叔叔“交涉”我们就不管了。当然,妈妈回屋后,我和哥哥的屁股上每人是少不了挨上几巴掌。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早在20世纪80年代村办的乳品厂生产的三花牌奶粉就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绿色食品,畅销全国,远销港澳,南洋。这次回家,听爸爸说,家里的乳品厂被一家跨国企业兼并了。心里有些失落。
这个唯一的村办企业开业时,我还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记忆很深。全校都不上课。小朋友们高兴的整齐的排列在乳品厂的厂区干净平坦笔直的水泥路两旁,等候到来的厂领导们的到来。身侧是黄色整齐的厂房。身后宽阔的厂区。新栽的杨树,柳树,站在和煦的风里伸着懒腰。带队指挥我们的老师。老师怕我们站累了,说,你们蹲着吧。等他们来了,你就鼓掌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就行了。
厂子建在离村子很远的地方。南面是清澈的得尔布尔河水,与厂区相隔近千米宽,都是上好的草场,牛羊们静静的在那里,吃草、反刍、睡觉,甚是养眼。厂区后面是一条路,是从村子里伸出来,一直通向草原深处的出口,旁边一座不高的山上面种满了人工林,风一过,刷刷的直响。
平时,机器隆隆,干净的厂院里,人们忙碌着来回走着,声音都很轻,抬头看看,蓝蓝的天上白云都睡着了,一丝一缕停在那儿一动不动。大门上的三头奶牛毛色鲜亮的卧着,门头上彩旗舒展开。可是现在,整个厂里,除了院子里的荒草寂寞的疯长,一个人都没有。
坟地
村子西头有座山,离村子不远,有两三里地,小孩子们都去玩,也不知道害怕。那里埋着这个村子里前前后后几辈人。人们叫它坟山。真是来处来,去处去,这世界上并没有什么特殊,末了,末了,都要来这里报到。
每年的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要来这里上坟,一年到头了,人们带好吃的酒菜,水果糕点,烧纸炮仗,地下的先人们也要过年了,不能把他们忘记。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习俗,虽然是一个地方,但是每家的拜祭细节上都不完全一样,各家有各家的规矩。但有个总的规矩是不变的,就是不许自家的女儿上坟(有新去世的亲人安葬时就除外),女儿长大后都要出嫁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水,死了是不进娘家的坟地的。但女儿成了人家的媳妇就不同了,第一件事就是要祭拜祖坟,进了夫家的门,生是夫家的人,死是夫家的鬼,死了也要进丈夫家的坟地,娘家不管,也管不着。
坟山是几座山头连在一起的,每年去上坟的都是爸爸和哥哥,我在家和妈妈准备供品。爸爸和哥哥要在年三十的中午12点之前拜祭,一般是骑着车或是搭别人家车去,年年去时几乎都是大雪封山,走的费劲,来回要两个多小时。
坟山并不恐怖也不荒凉,没听说有什么幽灵鬼怪出来作祟,它平和安静的呆在草原上,到象是人们另一个家,里面住着很多的亲人。人想念他们了,就会来看看。一到夏天,这里的草长的格外茂密,牛羊也最爱来这里吃草。小孩也喜欢来这里玩耍。诺,这下面的躺着的爷爷奶奶们的孙子小小孙子都来了,捉迷藏的捉迷藏,打闹的打闹。你看,张家的娃在李家的坟头上把李家的娃打了,孙家的娃骑在了杨家奶奶的坟头上了撒尿了。底下的爷爷奶奶们没有告状的更没有吵架的。她们喜欢看自己的孩子们撒欢。难得的热闹。呵呵,应该是这样,那个世界没有什么矛盾。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愁席慕蓉
雨季
家乡这条河水一到雨季就要放肆一回。白茫茫的大水和绿绿的草原连成一片。根本分不清河道还是草原,漫天都是水色。牛儿被隔到河对岸望着大水哞哞直叫,不敢回来。找牛的女人,男人,孩子,不会游泳,隔着水气弥漫的河,着急的喊着那边牛儿。河两岸的人和牛忙乱无招。
半夜,村里安排人打更防汛。嘱咐各家的男人不要睡的太实,别让大水冲进被窝里,把人和被窝都卷走的时候还在打呼噜。到是小孩儿们跑前跑后又蹦又跳。象是过年,一直闹到后半夜也不肯回家睡觉。还是被大人拽着耳朵拎回家,按到凉爽的土炕上,才肯静下来。听着哗哗的水声,就在耳朵根子旁边低吼,反而老老实实的睡着了。
第二天,还没醒来,房头的麻雀又开始呱噪起来。起来穿上衣服推开门,自家的牛儿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回来了。站在门外,不声不响的低头啃杖子边的绿草呢。听不见水声,来到河边,水却消了,回到槽里,安稳的往常一样静静的流着,村口的木头桥也露出身子,干干净净的连着两端的沙石路,居住在桥底的燕子,时不时的留连,飞旋,鸣叫着三五成群,进进出出。在水面捕捉昆虫,养育后代。
要不是看路上还有水冲过的湿痕,和还没完全直起腰的草,谁会想到,昨天夜里,这里的水有多吓人。大人们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又去干活了。剩下那些孩子在河边玩。头一天晚上水大时,没敢来河边的孩子,现在也悄悄的凑到了桥边,一起抓大水过后留在泥洼里的泥鳅和拉拉古。有几个调皮的孩子在这里跟着大人们身后忙乱着,夸张的对胆小的孩子们描述他们昨天见到的水是多么的可怕。那些胆小的孩子们崇拜的看这几个不要命的偶像在那里手舞足蹈。
一旁的河水安稳的躺再河槽里,哗哗的流着,笑呵呵的应和着孩子们天真的笑声,天特别蓝。
最稀罕的是两条腿儿的人
我的家,是这个草原的老住户。早在一百年前,老祖爷爷年轻在闯关外的时候,发现这是块宝地,有山有水,地土肥沃,人烟稀少,战乱又少,就回山东老家不远万里把全家都迁到这里。作为那时的移民,在这片草原上,能见到的土著也就是几十户沙俄后裔。他们热情奔放,对人友好,老祖爷爷一家来后就和他们一起在草原上牧羊牛放马,一起捕鱼打猎。
每逢春天河水开化,大雁成群结队的来了,野鸭在草原上到处落蛋,泡子里的鲫鱼瓜子挤的直往岸上蹦,狍子见人不知道害怕,不知道跑,这一带说人憨的俚语“傻狍子”是不是这个由来呢。还听老人们讲,现在只有在界河才能见到的大马哈鱼,宾馆饭店都难见到的哲逻鱼、细鳞鱼,那时在我们屯子边的这条不到二十米宽的得耳布尔河里随处都可以见。
那时,人们最稀罕的是两条腿的腿的人。这里没有旅店,也没有饭店,再远的异乡人来到这里,不论走到谁家,都可以放心住下。冬天,零下四五十度的大雪地,一米多厚的雪,交通阻塞几十上百里地都不一定见到个人影,这里的人们,看到个人,不管认不认识,见没见过面,第一句就是问人家吃没吃饭,冷不冷,饿不饿,然后热情的把人拽回家,给烧热炕头,给做好吃的,大碗盛饭,大碗喝酒,全家人围前围后嘘寒问暖,热热乎乎,就是害怕人家会冻死或饿死在外面。
后来我们的家族人丁兴旺,有了爷爷,有了爸爸,有了哥哥和我。冷还是照样冷。这些故事都只能坐在木头垛里旺旺的炉子边上听父辈们讲了。
木头垛儿
爸爸花了三年的时间盖起的松木垛儿,是我们的新家。这种建筑是跟俄罗斯族学的。他们把这个叫做木刻楞。屋子里外都是木头结构的,看上去到象是小孩子搭的积木。把用上好的原木剥干净树皮,一层层罗起来,墙壁接口处,在木头上做好咬槽,让木头们上下自然的咬合在一起结实的垒起来,木头中间的木缝用一种当地叫做“毛耗”的地衣晾干后塞严。在这个长方体状的建筑上在加上房盖(用一种特制的刀将松木原木破成的木板做的房盖),就是地道的木刻楞了,比起蒙古包,它是草原上的宫殿。这里有很多人家都是住这种房子。
木刻楞的屋子里,都有炉子,火墙子。炉子是用来生火做饭的,火墙是用来排烟取暖的。炉子旁边立着火钩子,小煤铲。火钩子可以钩炉圈,小煤铲可以扒灰。火墙是个伟大的发明。一则可以使炉子里一些不充分燃烧物充分燃烧,利用他们的余温还可以足足给屋子取暖,帮人们抵御严寒,另一方面还可以环保,让灰烬彻底燃烧。这些知识都是人们适应北方严冬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总结出来的。
时下,已经不提倡用耗用大量的木材盖这种木刻楞,但是,作为一种文化风俗,保留下来给人看也是极其养眼的。村里木刻楞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的红砖绿瓦钢筋水泥代替了他们,只有很少一部分和父亲一样的人保持着祖上的原汁原味的认知习惯和生活习惯。他们固执的坚持着,努力的保持着这些就要消失在人们视线之外的文明。用他们的坚持提醒人们不要遗忘这些他们曾经的伙伴。
院子园子井
家里的院子很小,除了屋后那一丁点儿园子外,房前有一个不大的小院子,中间留了一条走路的砖道。两边堆满了烧火的破木头,爸爸做活剩下的旧铁头。留下不多的空地,是两个人争夺的地盘,各人心里各有各的盘算,妈妈准备在上面用木头加两个猪圈,养几窝老母猪。爸爸算计着在哪里放他的鱼网。往往是妈妈下手快,先埋下木桩子,把地方占下了,父亲回家一看,地方被占了,冲着正干活的妈妈就嚷嚷,嫌妈妈占了他的地方,妈妈先是回他几嘴,然后就不理他了。
这里吃水一直是老大难问题。都要去河里用水桶挑回家,很不方便。为了用水方便,妈妈亲手在房后挖了一眼井。这眼井前前后后二十几年里,挖了三次才出水。这井啊,是不是也和人一样讲缘分。水的问题解决了。园子的生命就来了。菜畦子的黄瓜和柿子也开始用地膜种植了。旁边,院子里,加满了猪圈。猪圈里的十几头猪在睡觉。地膜上的柿子辣椒在生长。
因为家里园子太小,妈妈用车祸后没有完全恢复的伤腿在村外山坡上钢板似的生荒地上挖出来的两亩菜园。这块园子都开在山坡的南面,底下就是小河,河对岸是数不尽的灌木,小河水清清浅浅,一年四季有着受用不尽的好处。夏天这里稠李子树,酸钉子树,刺面果树,面果树,花开的密密压压的,柳条上抽出的嫩绿,油光光的透着,郁郁葱葱的树冠让人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那个倒着的“亭亭的舞女的裙”
俗话说,人勤地不懒。这片地在妈妈无微不至的照料下竟然长的格外好,除了全家的吃菜,妈妈还能拿到街上卖一些钱,补贴家用。
坐井观天
七月份的夏天,每家窗前屋后都有几块种满柿子、辣椒、茄子、黄瓜鲜活水灵的菜畦子。屈叔叔家是住我家隔壁的邻居,分割两家菜园子中间栅栏是极矮的柳树毛子在地上插成的,也就是为做个样子,比五六岁的孩子高不到哪里去。妈妈和屈婶婶经常会站在园子里唠嗑。我和哥哥围着妈妈,和屈婶婶身后的小杰老辉眉来眼去,我们在大人们兴高采烈的眼皮子底下,暗中会意玩的时间和方向,并做了极好的沟通。
晚上刚放学回来,八岁的哥哥兴冲冲的跟我说,天黑后要告诉我什么是“坐井观天”屈叔叔家的窗帘放下来了,屋子里亮起了电灯。哥哥神秘西西的指示我跟在他后面蹲在离屈叔叔家窗户最近的墙根儿下的暗影里,并示意我绝对不要出声,墙根被白天的太阳晒的暖和和的,象屋里妈妈烧好的火炕。哥哥开始用树枝子扫屈叔家的窗户,窗帘动了,是小杰撩起来看看又放下。屋子里屈叔叔说:“明明听到动静。”屈叔叔又撩开窗帘,我和哥哥吓的堆在墙根里,大气儿不敢出,屈叔叔伸头看了好一阵儿也没发现什么就把头缩里回去。
过一会,哥哥拿起一把黑土,扬在屈叔叔家的玻璃上。这回确切了,屈叔叔从屋子里走出来站在园子里大声问,是谁半夜敲他家玻璃,不让人睡觉,真不象话。哥哥的那把土好象扬在了屈叔叔的脸上。妈妈听到了声音从屋子里走出来,问:“怎么了?”妈妈一低头,看见哥哥和我蹲在墙根儿吃吃的笑,就明白了。妈妈说:“哎,是孩子淘气。这么晚,我说他俩怎么不睡觉,跑到哪里去了呢。原来在这里祸害人。”屈叔叔笑了。“哦,原来是这两个小家伙。”“还不出来,都看到你们了。”我和哥哥蹑手蹑脚的从墙根里站出来,紧说:“不是我们干的,不是我们干的。”然后,落荒而逃的钻进屋里,一头倒在炕上哈哈大笑。哥哥告诉我说:这就是坐井观天了。
剩下的事情妈妈怎么和屈叔叔“交涉”我们就不管了。当然,妈妈回屋后,我和哥哥的屁股上每人是少不了挨上几巴掌。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早在20世纪80年代村办的乳品厂生产的三花牌奶粉就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绿色食品,畅销全国,远销港澳,南洋。这次回家,听爸爸说,家里的乳品厂被一家跨国企业兼并了。心里有些失落。
这个唯一的村办企业开业时,我还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记忆很深。全校都不上课。小朋友们高兴的整齐的排列在乳品厂的厂区干净平坦笔直的水泥路两旁,等候到来的厂领导们的到来。身侧是黄色整齐的厂房。身后宽阔的厂区。新栽的杨树,柳树,站在和煦的风里伸着懒腰。带队指挥我们的老师。老师怕我们站累了,说,你们蹲着吧。等他们来了,你就鼓掌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就行了。
厂子建在离村子很远的地方。南面是清澈的得尔布尔河水,与厂区相隔近千米宽,都是上好的草场,牛羊们静静的在那里,吃草、反刍、睡觉,甚是养眼。厂区后面是一条路,是从村子里伸出来,一直通向草原深处的出口,旁边一座不高的山上面种满了人工林,风一过,刷刷的直响。
平时,机器隆隆,干净的厂院里,人们忙碌着来回走着,声音都很轻,抬头看看,蓝蓝的天上白云都睡着了,一丝一缕停在那儿一动不动。大门上的三头奶牛毛色鲜亮的卧着,门头上彩旗舒展开。可是现在,整个厂里,除了院子里的荒草寂寞的疯长,一个人都没有。
坟地
村子西头有座山,离村子不远,有两三里地,小孩子们都去玩,也不知道害怕。那里埋着这个村子里前前后后几辈人。人们叫它坟山。真是来处来,去处去,这世界上并没有什么特殊,末了,末了,都要来这里报到。
每年的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要来这里上坟,一年到头了,人们带好吃的酒菜,水果糕点,烧纸炮仗,地下的先人们也要过年了,不能把他们忘记。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习俗,虽然是一个地方,但是每家的拜祭细节上都不完全一样,各家有各家的规矩。但有个总的规矩是不变的,就是不许自家的女儿上坟(有新去世的亲人安葬时就除外),女儿长大后都要出嫁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水,死了是不进娘家的坟地的。但女儿成了人家的媳妇就不同了,第一件事就是要祭拜祖坟,进了夫家的门,生是夫家的人,死是夫家的鬼,死了也要进丈夫家的坟地,娘家不管,也管不着。
坟山是几座山头连在一起的,每年去上坟的都是爸爸和哥哥,我在家和妈妈准备供品。爸爸和哥哥要在年三十的中午12点之前拜祭,一般是骑着车或是搭别人家车去,年年去时几乎都是大雪封山,走的费劲,来回要两个多小时。
坟山并不恐怖也不荒凉,没听说有什么幽灵鬼怪出来作祟,它平和安静的呆在草原上,到象是人们另一个家,里面住着很多的亲人。人想念他们了,就会来看看。一到夏天,这里的草长的格外茂密,牛羊也最爱来这里吃草。小孩也喜欢来这里玩耍。诺,这下面的躺着的爷爷奶奶们的孙子小小孙子都来了,捉迷藏的捉迷藏,打闹的打闹。你看,张家的娃在李家的坟头上把李家的娃打了,孙家的娃骑在了杨家奶奶的坟头上了撒尿了。底下的爷爷奶奶们没有告状的更没有吵架的。她们喜欢看自己的孩子们撒欢。难得的热闹。呵呵,应该是这样,那个世界没有什么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