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90小说网 www.90xiaoshuo.com,最快更新东篱道人文集最新章节!
每逢佳节
在外地的二哥总要赶回家来。
每年腊月十五左右,二哥的电话就来了:
“家里准备了年货了吗?腌的是青鱼,还是鲢鱼,不是养殖的吧?灌了风肠,做了捆蹄吗?今年春节,我还不知道回不回去。”
二哥也挺迂的,琐琐屑屑,唠里唠叨的。我跟母亲戏说道:
“过年以前,二哥还要来十趟电话!”母亲笑了,皱纹绽开了花似的。
二哥在扬子巴斯夫上班,效益不错,就是三班捣,猫不准哪年的除夕、初一休假。有一年腊月三十,他加班到上午八点,才匆匆往家赶。等到了县城,才发现直达家乡的车子没有了,司机们早已回家团圆。他只得坐邻镇的车,再徒步十余里,赶回家来。
二哥二嫂每年都要在春节回不回家的问题上争论一番。
“有钱天天过年!”二嫂掷地有声,也引得我们一致感叹:
“农村人,蜡烛胚子,节衣缩食一年,换来正月里的暴吃暴喝!”
二哥二嫂天天鱼肉蛋奶的,但两人厨艺都不怎样,就常常就近买些熟食。而我们,往往隔三差五的,凑着逢集,才上一趟街,割斤把肉,再回来剁下一点肉丝,留作炒菜配料,细细食用。然而,一到春节,再穷酸寒碜的庄稼户,都要鸡鹅鸭鸟的扑杀一堆,再宰杀一头猪,剥一头羊,似乎春分祭祀大典,不可不敬,并且,做风鸡,灌风肠,捆猪蹄,家家都像比赛似的,拿出精湛的美食做法,独门配方。风鸡:取生鸡一只,去毛,在鸡下腹剜一小洞,掏尽内脏,洗净,塞进适量姜泥蒜泥,再将鸡捆扎起来,晾于廊檐下阴凉通风处,风干十日左右;风肠:取新鲜猪小肠一副,里外洗净,再将肥瘦适量的猪后座切作细细的臊子,兑进姜蒜盐糖等佐料,拌匀,一齐灌进猪小肠,用细麻绳间隔一段扎结,串挂起来,晾晒一周左右;捆蹄:取猪蹄膀一只,去骨,放进姜蒜八角等佐料,再用细绳反复裹紧,搁置旬日。此外,还有什么豆腐元子,鸡蛋饺子,莲藕夹子,苦茨菇,响水芹,香芫荽,臭干千张什么的,土色土香的。蔬菜都没有大棚栽植的激素或污染,鱼肉没有批量养殖的莫名腥味。在除夕之夜,挨挨挤挤的摆满一圆桌。桌上菜肴热气腾腾,桌下三代人欢声笑语。
争吵不休,二哥二嫂最终还是要按时回家,要么除夕,要么初一。虽然争吵时,二哥二嫂互不相让,甚至回家后,也常常为一两局八十分而刨根问底的批评着对方的出牌,但即使争吵着,也是要先行后知的,回家再说。
二嫂又说:
“我们那里没有过年的气氛,家家懒得贴春联风联,一家不串一家门,又禁止放鞭炮,烟花。过不过年,没有区别,春节就和平时一样。”
是的,每年三十的上午,我都要遵从父命,张贴春联风联。先揭去门板门楣上的残旧纸片,再用面粉烧制成面糊,作为粘贴剂,依次正门、后门、厢屋、厨房,粘贴墨香未尽的春联,和乡下人手工镌刻的风联,上面有“福禄寿喜财”的字样。贴完了,回首再望,一壁厢鲜艳红火的旗帜,迎风招展的旌旄,似肥环瘦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除夕夜,一番觥筹交错过后,大家都不忙着观看年年乏味的春晚。妯娌们和婆婆只顾着杯盘碟盏的洗涤,叮叮当当的,还少不得久别重逢时没完没了的侃家长,论家短,聒噪不休。我们兄弟仨就拉着老爷子,一夜摔扑克,守岁。等到午夜零点,老爷子一声令下,我就将大小鞭炮沿路边一字排开,一阵乒乓铿锵,电闪雷鸣,黄钟瓦釜齐奏。再回到屋内牌桌前,已经无心恋战,只遥听屋外,四面八方连锁反应似的叮叮咚咚,似千军万马,鼓噪而行,由远及近,又由近至远,四面楚歌般,似春天山谷的惊雷,群峰起而响应,久之不绝,又似雷雨骤至,点点滴滴,敲打窗外梧桐树叶,继而大嘈小嘈错杂纷乱,浑然一曲乡野的新年交响曲。
正月初一的早晨,一家老小从头到脚换了新,人也精神焕发,彼此问候寒暄着。依旧习,春节至初三是不开生的,不淘米煮饭,只蒸现成的糕馍馒头,或是热一热熟饭熟菜。馒头都是自家蒸制的,糕馍也是自家种植的糯米舂碎了,用模子蒸制的,都原汁原味,诱人口舌。
早餐后,我和妻儿就满村里串门拜年,认识的不认识的,尽管大妈大伯的请教,换来的是儿子塑料袋鼓鼓满满的八百大糕,妻子口袋里如许的金丝猴奶糖,我耳根指缝间一支支红南京香烟。接近午饭十分,我们才回来。二哥二嫂没精打采的,在家嗑瓜子,剥花生,等我们回来打八十分。在外多年,二哥已经与周围邻居不怎么热络了。
初二或初三,二哥二嫂就要离去了。一手一只草鸡,一手一包经霜打过的白菜荠菜,都是母亲侍弄出来的。
“爸,妈,有空去玩啊!”临走时,二哥说。
“好,好。”父母答应着,但背地里常埋怨,到二哥家,待不到一两天,就闷得慌,关在笼子里似的,没个去处,总急着赶回来,前庭后院的跑一圈,才舒服。
除了春节,二哥还会在五一或国庆赶回家来,找沟沟塘塘的钓鱼。有时还带上他的朋友同事来,品尝农家菜,逛逛菜场,买些水库里的毛蟹鳝鱼。逢到清明时节,更是不忘来电话让我代他多买些草纸冥币,去湖边的祖坟拜祭。
我们穷乡僻壤的农家子弟,代代沿袭传承着这些佳节习俗,趣味盎然不乏陋习的风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有朝一日,漂泊在外的游子,历经多年异域异地的灯红酒绿,仍然是要在这一袭密密缝纫的思乡衣衫的召唤下,不舍昼夜,不辞跋涉,重归故乡的山,故乡的水,重新沐浴着已然融入生命的农家旧俗,其乐融融。
每逢佳节
在外地的二哥总要赶回家来。
每年腊月十五左右,二哥的电话就来了:
“家里准备了年货了吗?腌的是青鱼,还是鲢鱼,不是养殖的吧?灌了风肠,做了捆蹄吗?今年春节,我还不知道回不回去。”
二哥也挺迂的,琐琐屑屑,唠里唠叨的。我跟母亲戏说道:
“过年以前,二哥还要来十趟电话!”母亲笑了,皱纹绽开了花似的。
二哥在扬子巴斯夫上班,效益不错,就是三班捣,猫不准哪年的除夕、初一休假。有一年腊月三十,他加班到上午八点,才匆匆往家赶。等到了县城,才发现直达家乡的车子没有了,司机们早已回家团圆。他只得坐邻镇的车,再徒步十余里,赶回家来。
二哥二嫂每年都要在春节回不回家的问题上争论一番。
“有钱天天过年!”二嫂掷地有声,也引得我们一致感叹:
“农村人,蜡烛胚子,节衣缩食一年,换来正月里的暴吃暴喝!”
二哥二嫂天天鱼肉蛋奶的,但两人厨艺都不怎样,就常常就近买些熟食。而我们,往往隔三差五的,凑着逢集,才上一趟街,割斤把肉,再回来剁下一点肉丝,留作炒菜配料,细细食用。然而,一到春节,再穷酸寒碜的庄稼户,都要鸡鹅鸭鸟的扑杀一堆,再宰杀一头猪,剥一头羊,似乎春分祭祀大典,不可不敬,并且,做风鸡,灌风肠,捆猪蹄,家家都像比赛似的,拿出精湛的美食做法,独门配方。风鸡:取生鸡一只,去毛,在鸡下腹剜一小洞,掏尽内脏,洗净,塞进适量姜泥蒜泥,再将鸡捆扎起来,晾于廊檐下阴凉通风处,风干十日左右;风肠:取新鲜猪小肠一副,里外洗净,再将肥瘦适量的猪后座切作细细的臊子,兑进姜蒜盐糖等佐料,拌匀,一齐灌进猪小肠,用细麻绳间隔一段扎结,串挂起来,晾晒一周左右;捆蹄:取猪蹄膀一只,去骨,放进姜蒜八角等佐料,再用细绳反复裹紧,搁置旬日。此外,还有什么豆腐元子,鸡蛋饺子,莲藕夹子,苦茨菇,响水芹,香芫荽,臭干千张什么的,土色土香的。蔬菜都没有大棚栽植的激素或污染,鱼肉没有批量养殖的莫名腥味。在除夕之夜,挨挨挤挤的摆满一圆桌。桌上菜肴热气腾腾,桌下三代人欢声笑语。
争吵不休,二哥二嫂最终还是要按时回家,要么除夕,要么初一。虽然争吵时,二哥二嫂互不相让,甚至回家后,也常常为一两局八十分而刨根问底的批评着对方的出牌,但即使争吵着,也是要先行后知的,回家再说。
二嫂又说:
“我们那里没有过年的气氛,家家懒得贴春联风联,一家不串一家门,又禁止放鞭炮,烟花。过不过年,没有区别,春节就和平时一样。”
是的,每年三十的上午,我都要遵从父命,张贴春联风联。先揭去门板门楣上的残旧纸片,再用面粉烧制成面糊,作为粘贴剂,依次正门、后门、厢屋、厨房,粘贴墨香未尽的春联,和乡下人手工镌刻的风联,上面有“福禄寿喜财”的字样。贴完了,回首再望,一壁厢鲜艳红火的旗帜,迎风招展的旌旄,似肥环瘦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除夕夜,一番觥筹交错过后,大家都不忙着观看年年乏味的春晚。妯娌们和婆婆只顾着杯盘碟盏的洗涤,叮叮当当的,还少不得久别重逢时没完没了的侃家长,论家短,聒噪不休。我们兄弟仨就拉着老爷子,一夜摔扑克,守岁。等到午夜零点,老爷子一声令下,我就将大小鞭炮沿路边一字排开,一阵乒乓铿锵,电闪雷鸣,黄钟瓦釜齐奏。再回到屋内牌桌前,已经无心恋战,只遥听屋外,四面八方连锁反应似的叮叮咚咚,似千军万马,鼓噪而行,由远及近,又由近至远,四面楚歌般,似春天山谷的惊雷,群峰起而响应,久之不绝,又似雷雨骤至,点点滴滴,敲打窗外梧桐树叶,继而大嘈小嘈错杂纷乱,浑然一曲乡野的新年交响曲。
正月初一的早晨,一家老小从头到脚换了新,人也精神焕发,彼此问候寒暄着。依旧习,春节至初三是不开生的,不淘米煮饭,只蒸现成的糕馍馒头,或是热一热熟饭熟菜。馒头都是自家蒸制的,糕馍也是自家种植的糯米舂碎了,用模子蒸制的,都原汁原味,诱人口舌。
早餐后,我和妻儿就满村里串门拜年,认识的不认识的,尽管大妈大伯的请教,换来的是儿子塑料袋鼓鼓满满的八百大糕,妻子口袋里如许的金丝猴奶糖,我耳根指缝间一支支红南京香烟。接近午饭十分,我们才回来。二哥二嫂没精打采的,在家嗑瓜子,剥花生,等我们回来打八十分。在外多年,二哥已经与周围邻居不怎么热络了。
初二或初三,二哥二嫂就要离去了。一手一只草鸡,一手一包经霜打过的白菜荠菜,都是母亲侍弄出来的。
“爸,妈,有空去玩啊!”临走时,二哥说。
“好,好。”父母答应着,但背地里常埋怨,到二哥家,待不到一两天,就闷得慌,关在笼子里似的,没个去处,总急着赶回来,前庭后院的跑一圈,才舒服。
除了春节,二哥还会在五一或国庆赶回家来,找沟沟塘塘的钓鱼。有时还带上他的朋友同事来,品尝农家菜,逛逛菜场,买些水库里的毛蟹鳝鱼。逢到清明时节,更是不忘来电话让我代他多买些草纸冥币,去湖边的祖坟拜祭。
我们穷乡僻壤的农家子弟,代代沿袭传承着这些佳节习俗,趣味盎然不乏陋习的风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有朝一日,漂泊在外的游子,历经多年异域异地的灯红酒绿,仍然是要在这一袭密密缝纫的思乡衣衫的召唤下,不舍昼夜,不辞跋涉,重归故乡的山,故乡的水,重新沐浴着已然融入生命的农家旧俗,其乐融融。